血风疮病名源流探索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血风疮病名源流探索性研究

伍景平程宏斌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血风疮病名在汉以前称为血风,宋代及以后明确称为血风疮,至明代及以后即有血风疮的专篇论述,涉及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禁忌等。但目前中医教学中常忽略其要义,将其归属于湿疮范畴,使后学者不能明其大概,便对血风疮病名归属认识产生了分析,如血疮、血疳、湿疮、风瘙痒等。细读古籍及大量的中医临床实践,倍感阐明和重提血风疮病的常见性和重要性,特提出对病名及其源流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提高中医药防治本病有所裨益。

【关键词】血风疮;病名;源流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314-02

血风疮病名在古文献中虽频繁可见,但均无一完整定义,仅以描述其临床特点和病因病机为多,有称血风、血风疮、妇人血风疮、爪风疮等名。且目前中医外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等教材中均将其归属于湿疮范畴,更不能明期大概,大有被淹没和遗忘的趋势,细读古籍以及在中医临床的实践体会,倍感血风疮病是常见病,重提有其必要性,不能单纯归属于湿疹,特提出对病名及其源流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提高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效果。

在汉及以前血风疮称为血风,如汉《华佗神方》中“血风者多生于两腿里外之上,下达于踝骨,其原起于好饮,初生时小而痒,久则大痒”;宋及以后则明确称为血风疮,如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有“治腿肚血风疮”的记载;至明代及以后即有对本病专篇论述,论及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禁忌等。如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血风疮》指出“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搔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明·李橚《医学入门》论“血风疮,乃三阴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瘙痒不常,抓破成疮,脓水淋沥,内证晡热盗汗,恶寒,少食体倦,所以不敢妄用风药”;明代万密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血风疮》中“血风疮生于两颐后之间,痛痒不一,脓水常流,盖由产后受风而然也”;

同时明代还提出一种新名称妇人血风疮,其病因病机和表现更为复杂多变。如明·薛己《女科撮要》中“妇人血风疮,因肝脾二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其外症身发疙瘩,或如丹毒,痒痛不常,搔破成疮,脓水淋漓。其内症月经无定,小便不调,夜热内热,自汗盗汗,恶寒憎寒,肢体倦怠,饮食不甘,寒热往来。若发热作痛,乃肝经风热血燥,用当归饮加柴胡、山栀。若体倦食少,口干潮热,乃肝脾郁火伤血,用加味逍遥散。若疙瘩痛痒,寒热往来,乃肝经风热伤血,用小柴胡加山栀、黄连。若夜间发热,作渴谵语,乃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生地黄,血虚四物合小柴胡汤。若无寐盗汗,内热晡热,乃脾经血虚,用归脾汤;兼寒热,加山栀、熟地。若用风药,复伤阴血,反致他症”。

清代续明代的学术观点,皆以血风疮命名,亦有爪风疮之称。如清祁坤《外科大成》中“血风疮生于胫。一名爪风疮。由三阴经风虚血燥所致。初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血风疮,多生在两小腿里外,上至膝,下至踝骨,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初起瘙痒无度,破流滋水,日渐沿开,形同针眼。宜服四物汤加防已、萆薢、丹皮、苡仁、黄柏、银花等;外搽解毒雄黄散,或如意金黄散俱可。如年久紫黑坚硬,气血不行者,用磁锋砭去恶血,以解郁毒,然后敷药”;清·吴谦《医宗金鉴》曰:“血风疮,此证由心肝胆脾之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瘙痒,日轻夜甚”、“遍身如丹毒,痒痛无时搔作疮,血风风湿兼血燥”;清时世瑞《疡科捷径》:“血风疮在遍身生,瘙痒滋延流水盈,肝肺脾经风湿热,血枯皮燥斯能成”;清《外科真诠》曰:“血风疮生于两胫内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清代对妇人血风疮的认识仍然基于明代的学术观点,如,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妇人血风疮,因肝脾二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其外症身发疙瘩,痒痛不常,搔破成疮,脓水淋漓。内症月经无定,小便不调,夜热盗汗,恶寒憎热,倦怠懒食。宜先用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合四物,多加胡麻子,后以归脾汤,加熟地去木香”;清《女科精要》:“妇人血风疮,因肝脾二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其外症身发疙瘩,痒痛不常,搔破成疮,脓水淋漓。内症月经无定,小便不调,夜热盗汗,恶寒憎热,倦怠懒食。宜先用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合四物,多加胡麻子,后以归脾汤,加熟地去木香”。近代俞根《重订通俗伤寒论》:“血风疮症。遍身起,如丹毒状。或痒或痛。搔之成疮者。多由于风湿血燥”。

如上可见,古人对血风疮的认识至汉以来,至明清以后逐渐成熟,有专篇论述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禁忌等,还专列有妇人血风疮的表现和病机转归。而今之中医教学中将血风疮归于湿疮范畴,亦有归于皮肤瘙痒症,或紫癜性色素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之中,是否妥当值得商榷。首先,隋《诸病源候论》曰:“诸患风湿搏于血气而生疮。其热气发逸,疮但出血者,名为血疮也”,提出了血疮的论述。今之部分书籍因此而直接叙述血风疮即血疮。显然与血风疮本义不符,血疮和血风疮有本质的不同。故血风疮归属于血疮或即今之紫癜性色素性皮炎没有明确理论依据。其次,血风疮亦不能简单归属于湿疹范畴,古人对血风疮病因病机的论述,可总结为多个方面,可谓内容翔实而丰富,是一自成体系的疾病范畴,有完整的疾病发生发展病机的认识,亦非今之湿疹湿疮所能完全概括(详见本人发表于新中医论文:从“源流”论血风疮中医病因病机);最后,血风疮本身有瘙痒的症状,属于瘙痒性皮肤病,但并非符合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特征。

血风疮在中医学中本为一独立疾病,有其完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将其简单归属于湿疮范畴,需要明确其到底属于西医的哪种疾病确需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证实,以提高对本病的中医药防治。

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慢性湿疹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课题编号:2012SZZ020

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项目:凉血除湿祛风法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研究,课题编号:SZ201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