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初中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教学初探

林容

(四川省绵竹实验学校绵竹618200)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又具体分若干基本要点。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单来说,核心素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么样培养①。这就有必要结合到各学段各学科的作具体要求。

二、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

在这样的背景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历史学科一个更高更新的历史育人目标。要求我们在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思考历史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的作用贡献。核心素养到学校,到历史学科就包含这五大要素: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那么,核心素养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为什么有必要在历史课堂中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在,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每一课的教学参考内容前面都是三维目标,即识记与理解、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目标散乱,无法整合。很多时候把该课的内容教授完就以为完成了历史学科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使命。这实际上是把教学内容简单等同于教学目标,把教学环节的完成和书本知识的授完等同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导致许多历史课堂没有有效的核心目标,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所承载的历史教育功能。所以,历史课堂核心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指向性;另一方面,教师准确把握每一堂课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和能力。

三、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去实现?应先确立本堂课的核心目标。备课过程中,先确立本课的核心目标。因为核心素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升。所以,我们应根据该课的三维目标,经整合、提炼或有选择性的来制定该课的教学目标。比如川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②一课,我做了以下尝试:

综合《教师教学用书》③三维目标中“知道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名字及新航路的几条主要路线”,结合课本第77页的《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第一为:通过学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西欧和读图《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比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素养。

第二、整合“记住但丁和达·芬奇及其代表作”以及“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所体现出的反神学、反封建的精神”④,可以确定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但丁和达·芬奇的代表作品的学习分析,养成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三、通过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产生的两面影响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的方法看历史问题。

四、探究如何寻找和确定一课的核心目标

1、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课的核心目标。

课堂教学如何能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认为应纵深把握,深入研究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比如刚进校门的初一年级的孩子在小学里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历史这门学科那,这时的学生基础是很薄弱的。那么,学生的历史素养就需要教师有耐心,慢慢的培养。在制定目标时,不宜太高。

2、在现有的三维目标中对相关点进行整合。

历史学科中三维目标的表述非常科学、全面的。教师在制定该课核心目标时可以有效整合三维目标中的相关知识点,提炼出相应的核心目标。

3、在历史的细节处提出该课的某一核心目标。

在成都做讲座的夏辉辉老师指出:从历史的视野,在总的历史坐标上发掘历史课堂核心目标;在历史的细节处挖掘历史课堂核心目标。所以,也可以从小处着手,在历史的细节处入手,提出该课的某一核心目标。比如,有广东东莞一老师在准备学习《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制定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初步了解,渗透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人民福祇的国家意识。

4、一堂课的核心目标的培养应与该单元目标,学段目标联系在一起。历史是一个整体,不能隔断。这是整体发展史的观点。

五、忧虑和思考

与此同时,笔者也有这样的一些思考:

1、如果对某一课的核心目标与其它目标之间的度把握不好,容易陷入钻“牛角尖”的境地。

2、为了找一个核心目标而牵强附会,太勉强或离题太远或不切实际。

3、过分强调某一目标而忽视历史学科其它能力的培养。

4、核心目标课堂该如何去进行课堂的有效性评价?

结语:

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它的提出,将我国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本文是简单介绍核心素养并结合到初中历史课堂中具体实践作初步的探究,还有所思考的问题。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注:①内容引自于网络。

②所用内容是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

③所用内容是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

④所用内容是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3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