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价

万华

湖南省株洲市三三一医院耳鼻喉科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目的:研究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关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00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药物灌注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峰压值,并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耳峰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治疗后的耳峰压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关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鼓膜切开置管;药物灌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五官科疾病,其属于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患者在发病后一般表现为听力明显下降和中耳积液。根据临床上的研究,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成年人的发病率也较以往升高。其一般是因为机械性阻塞、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等原因而发病,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患者经过长时间治疗并未痊愈或效果较差[1]。本研究将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及骨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00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包含21例女性患者和29例男性患者,所有患者的处于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34.684.92)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在23~64岁,平均年龄(34.754.87)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进行治疗,其中主要是在为患者行骨膜表面麻醉处理后取坐位,然后在患者鼓膜的前下或后下方用锋利鼓膜切开刀将鼓膜切开,切口长度在2.0mm~3.0㎜,与环状纤维平行做弧形切口,切口大小与通气管外径相同。用吸引管将鼓室积液吸出后,使用麦粒钳夹住通气管的一端并将其嵌入鼓膜切口内,使鼓膜切开口位于两端膨大之间。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药物灌注联合治疗,其中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将1mg布地奈德和30㎎盐酸氨溴索充分混合,通过鼓膜通气管在耳内镜直视下将药物灌入其中,最终使药物到达患者的鼓室,并对患者的耳屏进行反复按压,手术后第二天使用上述方法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治疗,1次/天。并嘱咐患者将流入口中的药液吐出。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判定,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耳峰压值进行观察。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听力恢复正常,则判定为治疗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且听力明显恢复,则判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听力无明显改善,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其中使用均数方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在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存在可比性。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并且两组数据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指患者长期治疗后效果较差或症状无明显改善,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根据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观察,其在发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在患者体位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耳闷胀、耳鸣和耳痛等症状,摇头时可听见水声。由于儿童的叙述能力有限,因此经常会因为诊治不及时而导致其听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并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2]。

目前,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一般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中一般坚持原发病和邻近病灶同时积极治疗的原则,通过对患者病因的消除和咽鼓管通气功能的改善,让患者的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得到改善,并对鼓室内的积液进行引流,防止鼓室出现粘连,并预防胆固醇肉芽肿和中耳胆脂瘤的发生[3]。鼓膜切开置管是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见的方式,其主要是通过鼓膜通气管将患者耳内的积液吸出,调节鼓室内外气压,然后后在进行对症治疗,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药物灌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一般是通过鼓膜穿刺将药物灌入患者的耳中,对鼓室及咽鼓管进行冲洗从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4]。传统注药一般使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我们选用的是更强效的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这两种药物广泛使用于呼吸道疾病中,起抗炎、化痰的作用。布地奈德是一种抗炎性皮质类固醇药物,其具有较好的弱盐皮质激素活性,并且具有较强的糖皮质激素活性。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布地奈德在动物模型和标准体外模型中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性很高,其大约在皮质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的200倍左右,并且布地奈德的局部抗炎效果明显优于皮质醇,临床实验证明其大约为皮质醇的1000倍。盐酸氨溴索是一种黏液溶解剂,其能够对人体中酸性糖蛋白的多糖纤维素起到较好的裂解作用,从而起到溶解黏液的作用,并对环状细胞与黏液腺的酸性糖蛋白合成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降低液体的黏度,并对炎症介质的释放起到较好的抑制效果。同时,在作用于咽鼓管时,盐酸氨溴索能有效促使其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增强咽鼓管黏膜的抵抗能力,从而促使咽鼓管功能的恢复,进而达到恢复咽鼓管自主清洁能力的目的。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能够有效完成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全面治疗,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研究对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并且治疗后的耳峰压值明显更优[5],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运华,李梅生,董明敏.鼓膜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09:461-464.

[2]潘阳春,王军,黄小荣.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6,12:43-44.

[3]胡月,董耀东,刘东亮,马秀岚.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05:586-590.

[4]冯晓华,龙孝斌,汪建,陈勇挺,付晓燕.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术后听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03:444-447.

[5]W.Anderhuber,Ch.Walch,W.K?le.ARareCaseofMalignantExternalOtitisinaNon-DiabeticPatient[J].Laryngo-Rhino-Otol,1995,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