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应用

梁久龙尚兴无李莉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基于陕西省自然地理及流域概况的调查,分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发育特征,并且以此为依据论述了对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形成条件;发育特征;评价成果

1.自然流地理及流域概况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东部,跨度较大,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其中北山和秦岭就将陕西分为三个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陕西具有地形复杂多样,降雨集中的特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涉及全省98个县(区),1339个乡镇,27336个行政村,人口3443.00万人,行政区划面积为20.42万km2,防治区总面积为11.16万km2,小流域为13093条,因此经常会由于降雨量过大而造成山洪灾害。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性大等特点,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从而引发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现象,降低了山丘区社会的安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一定要重视关于山洪灾害的减灾防灾工作。

鉴于陕西省山区暴雨集中的自然特征和山区居民依山伴水居住的习俗,总结山区暴雨洪水防灾减灾经验与教训,对全省受山洪影响区域开展全面的调查十分必要,调查以预防有目标,预警有对象,调度有预案,避灾有场所的“四有”目标,摸清受山洪影响的家底,分析历史山洪洪灾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山洪影响频次,评估居住村落抵御山洪影响能力现状,了解区域水文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征,梳理受山洪影响的防御重点,知晓村落居驻地高程分布,评价不同等级洪水对村落影响程度,为预警方法研究、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完善、实时预警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山洪沟治理、美好乡村建设等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2.山洪灾害的形成条件

2.1气候条件

降雨的时空分布对径流的影响最为明显。特大暴雨是陕西省绝大多数山洪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陕西省属暴雨高发省,日降雨量≥100mm的暴雨中心分布地域较广,暴雨中心的密度和年平均暴雨日数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关中以北,年平均暴雨次数在1.5次以下,秦巴山区一般2~3次,最高在南端镇巴县,年平均暴雨次数4次以上。据陕南秦巴山区统计资料:若降雨强度小于5mm/10mi或16mm/h,则不会发生山洪灾害;凡降雨强度大于10mm/10min或40mm/h,则必然暴发山洪灾害。

2.2流域特征

由于陕西省的流域地形条件、形状和面积等因素较为特殊,因此山洪灾害时长发生。地形地貌决定了地表水的汇流情况,地势愈陡,切割愈强烈,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愈快,汇流时间愈短,径流的下渗愈小,山洪灾害就越容易发生。流域的形状不仅影响流量的大小,也影响径流的速度及其流向,例如狭长的和羽状排列的径流其流量过程线较为平缓,很少会发生山洪灾害;对于扇形排列的径流,其各支流的洪水基本都是汇集到干流,流量过程线较陡,易暴发山洪灾害。所以说,流域是面积往往会影响到径流量的大小和流量。

2.3地表岩性

地表主要组成物质中的渗透性会直接影响到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其次,松散堆积物的多寡还会导致山洪灾害转化为泥石流。植被:能够减轻山洪灾害,不仅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而且还能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吸收大量水分。社会经济活动:在山丘区中小河流源头或沿线,存在违章建筑、采矿弃渣、砍伐森林、不合理的耕作、修坝束水及工程削坡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河床逐步淤高,降低了河道行洪的能力,并且增加了山洪灾害带来的危害。

3.山洪灾害的发育特征

陕西省的山洪灾害是有规可循的,一般都是成片、成带的分布。从南向北,根据山洪灾害的分布范围及其特征,能够将陕西省划分18个山洪灾害高易发区。其中最常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主要在黄土梁峁区、黄土塬边,秦岭北坡、巴山北坡、嘉陵江流域,商洛地区。

(1)受暴雨中心控制,山洪灾害的发生区域具有相对集中性。

(2)具有多期性和同期群发性的特点。同一地区的山洪灾害经常会在多期发生;而每一期的山洪灾害,又具有多沟道的群发性。

(3)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多数的人类经济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尤其是低于表植被的破坏,进一步增加了山洪灾害的危害。

(4)山丘区洪水常常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如1988年8月13~14日,柞水县九间房、蓝田县葛牌一带发生特大暴雨,九间房最大降雨量383mm,降水过程从8月13日13时开始至14日8时结束,历时18h。暴雨造成了山洪,引发泥石流、滑坡百余处。直接造成74人死亡,毁房3177间,经济损失高达8950万元,充分展现出山洪灾害群发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4.调查评价成果的应用

4.1为安排下一步山洪防治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对山洪灾害的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收集、整理发生山洪灾害区域中的基础数据,并得到相应的预警指标、危险区图。确保能够充分掌握山洪灾害的整体情况,例如山洪灾害的分布情况,灾害类型,受灾程度和情况及其成灾原因等,重点对发生过山洪灾害的乡镇做好防范工作,并根据资料来确定防范等级,为后续的山洪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2用于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

现阶段,省内已构建了各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平台,但是还有部分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预警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出危险区的实际情况,影响到预警指标和预警范围的准确性,还会增加人员转移安置的难度。根据此次调查评价的结果,完善、健全各级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平台,补充相应的应用功能,确保山洪预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群测群防体系的实用性,减少洪灾带来的伤害,落实好山洪防御工作。

4.3为重点山洪沟工程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此次调查收集、整理了防洪治理山洪沟的情况。传统的山洪沟治理方式较为单一,根据本次调查的成灾原因及类型、村庄区域及分布情况等数据,来对山洪沟治理方案进行论证和比选,针对工程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手段。

其次,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洪水资料、地形河道断面等基础数据,能够以此来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创新、研发更为合适的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式、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措施等。前期还要准备好遥感影像图层、小流域专题图层及基础属性数据、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图层等信息,为山丘区工程建设和城乡建设等提供坚实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5.结语(工作建议)

基于笔者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经验的总结,紧密结合陕西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际,本文以优化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体系为目的,以提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效、保证人员安全为意义,提出以下3点建议:

⑴加强成果运用。根据山洪灾害的调查评价成果来共享软件的运用,将调查评价结果发布到共享平台中。只有确保平台数据的完善性,才能在实际中更好的应用到调查评价成果。

⑵提升预警信息公众发布渠道。防汛部门要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区域发布通道,例如微信公众平台、电视台等方式来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⑶加强成果分析、检验、复核率定。为确保分析评价数据的精确性、可靠性、安全性,必须要在后期进行检验率定复核,并且还要对调查的成果及资料进行检查复核,特别是危险区的数量及所在地区的自然村人口数量;通过公式和瞬时单位线等参数对评价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水位流量的关系检验复核、预警雨量检验复核、危险区范围的检验复核等。在检验复核中,还要通过水文模型来重新雨洪,针对预警水位、雨量方法进行探讨,得到了相关的检验复核率定成果报告后,就必须要对前期的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充分调整、校正,便于防汛各级决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军.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J].陕西水利,2011.4.

[2]张茂省,薛富平,王晓勇.陕西省山洪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西北地质,2004,(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