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再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再利用

翁杨杨

——以隈研吾,王澍的建筑实践为例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诸暨3118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实践,分别选取王澍和隈岩吾的三例建筑作品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了传统建材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不同设计手法和原理。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材料隈研吾王澍

1.背景

不可否认,大批钢筋混凝土建筑单体或是建筑群构建出了20世纪以来多数城市的剪影。这主要得益于以方便易行著称的混凝土材料与强度延展性超群的钢筋材料的普及,建筑的发展就巨大体量、多元外形与极快的建造速度来看,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二战后为满足对建筑急剧膨胀的需求,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建筑群拔地而起。但钢筋混凝土这些有人为创造的材料在时空上却是与环境相分割的。就算在时间的侵蚀下建材被破碎,但人为创造的材料却难再回归泥土,融于自然,自然也难完成资源的重新利用。这无疑与当今社会对资源的重视背道而驰。而现今在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时,自然的建筑材料,不论是在是在建筑的过程与物质再循环中,亦或建筑师们对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中又发挥出了蓬勃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材料的再利用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视野。本文中“再利用”是指包含了废旧建材循环利用与传统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功能创新的广义概念。而文章所关注的两位设计师——王澍,隈研吾虽有着不同的教育生活背景,却都在建材的再利用上做出了探索。

2.建筑师概况

2.1隈研吾建筑实践

自幼便对建筑抱有极大兴趣的隈研吾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留美归来后,在东京开始了他的建筑师生涯。当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时期,高速发展的浪潮席卷了日本建筑行业。回归之初,隈研吾先生并未因受美国文化氛围感染而被蒙蔽双眼,扎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浪潮,却以思想为旗杆,为他的自然建筑之路做出了最初的探寻。在最初阶段,“东京化”这一思想在其早期作品中便可见端倪。随后,在其不断对当时社会接受度做出试探与其思想的不断完善下,隈研吾将其“负建筑”理念不断完善。正如其所说“自然的建筑是连接场所,素材和地球环境的幸福关联建筑”,建筑材料的选取成为其将建筑融入自然的有效工具。取材于自然的建筑是亿万年来岁月的沉淀,如同物竞天择,带有明显地域性色彩的自然建材达到了与自然最完美的契合,而如何使自然材料在现代建筑中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其建筑之路上长久的话题。

2.2王澍建筑实践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江苏,王澍先生成长的足迹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充分了解中国多地风土人情的,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王澍先生的作品往往在生机中显露出传统文化的底蕴,新颖中不失与自然的相融。为达到与自然相融的目的,除却建筑设计,建筑技法运用上的创新,建材的选取成为了王澍的建筑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本土建材是浸润于当地环境的创造,是本土文化的代言。王澍先生在其设计中将本土材料融入建筑,使建筑融入环境,打造属于这片土地的建筑,建造属于现代东方的“园”。

经多年摸索,隈研吾自然材料的运用可谓独成一派,而与隈研吾“不追求象征意义”,“借由物的消去”以“负”的形式实现建筑与自然相融的理念所不同的是,王澍的建筑设计更注重的将建筑与本土文化的相融,使自然环境不仅仅是景观,更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综合建筑设计技巧与本土文化,营造和谐的整体。

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出现的两位建筑师,在教育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其建筑理念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建筑各具风格,而相似的建筑理念却又使得他们的建筑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3.项目介绍

3.1长城下的公社——竹之屋

隈研吾曾在一个报道中说道,开始一个设计时他常从场所入手,然后选择材料,最后再将材料组合形成建筑。因为材料作为建筑本体决定了建筑最本质的属性,所以建筑从材料入手正吻合了隈研吾“负建筑”的理念——做最适宜的建筑。这里的适宜简单理解便是与环境的契合。长城下的竹之屋作为隈研吾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隈研吾对自然的建筑材料的偏爱。

坐落于长城之下,掩映于竹林之中,万里长城公社以竹为墙,以竹板铺地。在外观上,竹之屋作为一个以竹与玻璃作为主要隔断的规整建筑,本是一件精致而规整的人工艺术作品,却因玻璃的清透与和环境相融的竹材料使得建筑与环境场所相融,并未产生割离之感。竹作为本土常见的植物,在公社建筑中的应用亦十分讲究——充分考虑竹本身的特性——纤细而坚韧,扎根于泥土——因而只有竖直排列才会让竹材料完美融合而不显突兀。自然材料之美源于其无瑕、“蛮荒”的姿态,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类对其进行改造的欲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当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材料自然的特性,才能使人达到美的享受。

3.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主体校舍

象山校区作为王澍的代表作之一,在建材的选择方面无疑是极具特色的。首先,王澍在大面积的建筑外墙构建上运用了当地淘汰废弃的旧砖瓦。破旧瓦片重叠、堆砌成极富地域色彩的墙体,材料决定这样的墙体不会是沉重框架,但将其作为外廊墙体的填充在设计上却是极为有趣的。砖瓦的可回收性在这之前往往被人所忽视,但在象山校区的建造中,废旧砖瓦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大量建筑外围隔热、遮蔽与隔断问题,更在于其以回收品的身份在新的建筑中重新闪耀生机,体现了其作为建材在时间上延续,使校舍在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中保留了与时间、自然的联系。废弃砖瓦的堆砌看似随意却有着独属水乡的韵律,季风与降水孕育了瓦片,校舍中瓦墙,连接瓦檐,覆盖于瓦顶之下,随意、却和谐统一。

再者,王澍在教学楼门窗构建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杉木材料。成排杉木门窗纯净自然的木色与绿植相映成趣。相比瓦墙,杉木虽是更为纯粹的自然材料但却因更多的加工而显得规整,达到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相较于竹,同样取自植物茎秆,杉木的古朴厚重与竹之纤细无疑给人不同感受。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不同地域不同建筑运用不同材料的智慧往往不仅仅来源于建筑师,更来源于场所整体的气息给人传递的微妙信息。细节上,风勾插销取代常用的门窗铁锁源自于对本土文化的追寻。在由本地匠人打造传统风勾插销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人们使用习惯的改变,如添加向上弯曲的把手,虽只是细微改动,传统构件的再设计却在思想上给人以启发。传统技艺低效率与大量施工的进度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着传统技艺的进步,使之与现代建筑更好的融合。

除却外围墙体与门窗构件,象山校区部分建筑采用了夯土的形式。虽然,泥土,这一古朴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已难觅踪迹,但现代建筑的进步在夯土的运用上亦有所体现——现代夯土的材料分析与性能结构趋于成熟,这也使得以夯土为主体营造的大型建筑具备了较高的完成度。象山校区中,“水岸山居”这一单体建筑中大面夯土墙的运用不仅因其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备受好评,更因为夯土墙跳脱的红色与山体终年着绿产生的强烈反差使人眼前一亮。

3.2中国美术院民民族艺术博物馆

象山校区的一隅,隈研吾先生用同样的瓦片选材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世界。与前文由瓦片随性堆叠而成的瓦墙不同,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外墙由整齐的悬挂青瓦罗列而成装饰装置更显严谨。用内外两层斜方向十字交叉钢丝网作为框架,每一钢丝小格中都悬挂一片青瓦,青瓦水平于地面,大小方向一致,与庞大的建筑主体相比显得尤为精巧。作为墙面装饰,青瓦在起到一定阻隔效果的同时增强了透光。而每日不同时段,不同太阳高度下的不同的光影形态更为建筑添加了一分由自然变幻带来的诗意,让人在建筑中感受自然的乐趣。

而王澍对象山校舍廊檐的设计亦与博物馆外围悬瓦装置有异曲同工之妙。瓦片的弧度能汇集雨水,使其按照给定的路线流动,王澍先生曾自述在设计这些廊檐时便想象着日后学生能在雨天看雨滴串串滴落的样子,很是生动。同样的选材不同的效果,却给人不同却又相似的愉快体验——接近自然,发现自然之美。

3.4关于现代建筑中其他材料的应用

使建筑融于自然,是自然材料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材料的再利用、在创新,则有利于激发建筑的生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现代建筑的基础,钢筋混凝土以及玻璃等建材仍然是现代建筑主体结构建造的首选。钢筋混凝土的结合使用保障了建筑的强度且是建筑外观具备了更强的可塑性,而能隔绝除视觉外的听觉、冷热的玻璃在具备强大功能的基础上更给与了人们视觉的延伸,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连接。不同材料的选取是为了达到建材和建筑最好的平衡状态,因而也不应因对非传统型建筑材料的追求而舍弃钢筋混凝土等性质优良的建材。

而从这个角度反观前文所述的再利用材料与只经简单加工的自然材料,也可发现这些材料的使用之所以逐渐减少正是因为其在强度、延展性、可塑性方面的缺乏与在材料数量及获取难易程度上无满足现代建筑对建筑本身质量与施工效率的要求。因而在现代建筑成熟的梁柱体系下,这些古老建材的功能被逐渐瓦解,转而被更适宜的建材所替代。但这些建材中仍有一些内涵是无法被取代的,如瓦片及坡屋顶,作为东方的文化符号传递了地域、自然的理念;而类似瓦片叠墙、钢丝吊瓦的新式建筑技法则体现了材料再利用的理念,完成了古老建材功能的突破。现代建筑中材料的选择不能拘泥于现代建筑的“现代”,也不能单单为了“创新”而创新。

4.总结

结合材料特性与设计技巧,建材在隈研吾的建筑中成为了建设“连接场所,素材和地球环境的幸福关联建筑”的重要工具之一,自然材料使建筑隐匿,从而达到一种融合的平衡境界。而与王澍而言,多元化建筑材料的选择为建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循环材料的使用是对自然的致敬,材料中极富地域色彩的部分处理则是对传统文化、历史选择的思考。一位现代建筑师不会因为对自然建材的偏爱而将现代建筑弃若敝屣,毕竟多元化的,本土的,可循环的材料最终都是为建筑本身服务的,而多样的建材中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地域理念,生态观念更是其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蒋欣彤.也谈王澍的建筑追求[J].新建筑,2018(05):108-110.

[2]黄浦恩.从隈研吾看空间设计——以竹屋和Tiffany珠宝东京银座旗舰店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49.

[3]兰昕.建筑设计如何基于传统、活化当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8):8-9.

[4]白雪静.材料意志—王澍的空间设计观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