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的原因与防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食物过敏的原因与防治分析

高云

(双鸭山市尖山区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食物过敏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生的非正常反应。过敏症状有皮疹、荨麻疹、腹泻、哮喘和湿疹等,这类过敏反应通常在摄食后数分钟至48小时内发生。食物中的致敏物质与机体消化道屏障及免疫系统之间异常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食物过敏后,除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外,完全停止食用致敏食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预防食物过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食物过敏;原因;防治原则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225-02

食物过敏是指食物作为外源性抗原类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性疾病。如有的人食用灰菜、香椿叶之后,若被日光照射,曝光部位皮肤会发生过敏性日光皮炎,而未曝光部位可无表现。再如有的人食用鱼、虾甚至猪肉后会发生哮喘、荨麻疹等。人类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认识最早就是由食物过敏开始的。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很早就已提出以戒酒、不食辛辣食物及“忌口”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些都是对食物过敏的朴素认识。

1.食物过敏的原因

食物过敏是食物中的致敏物质与机体消化道屏障及免疫系统之间异常相互作用的结果。

1.1食物过敏原

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而被吸收,不会引起过敏。但有的小分子蛋白没被消化,或分解为一部分多肽即被吸收,成为致敏原。食物致敏原多为分子量14000~40000Da的糖蛋白和小分子多肽,呈水溶性,多数具有对热和酸稳定、生物活性高、抗蛋白水解酶、皮试反应阳性等特点。它们只是食物蛋白质中极小的一部分,如牛奶含20多种蛋白,主要是β-乳球蛋白具有致敏作用[1]。此外,某些食物含有组胺、酪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苯乙胺等成分或食品添加剂,也可引起不良反应,这类过敏是药理作用所致,不属于免疫反应。

1.2消化道局部屏障功能减弱

小肠粘膜具有物理和免疫屏障作用,阻止抗原等大分子侵入机体。非免疫屏障包括胃酸、肠和胰的各种蛋白酶和多肽酶、粘膜的蠕动与绒毛的作用等。正常生理条件下,进入机体组织的抗原量极微,不引起过敏。但当肠壁局部免疫功能下降、肠粘膜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胃酸减少、消化酶分泌不足等,侵入机体组织的抗原就会增多,引起食物过敏。婴幼儿由于消化道发育不完善,因此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

1.3机体的敏感程度增高

遗传性或后天环境影响引起机体抗体生成反应过度、免疫缺陷或生理功能改变,如胆碱酯酶缺乏、组胺酶缺乏、副交感神经反应增强等,都易发生食物过敏。

2.食物过敏的主要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根据距进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前者在进食后半小时内即可发病,症状较剧烈;后者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才发病,常呈不典型的慢性症状,是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

食物过敏临床表现按出现反应的器官不同可分为三类:

2.1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

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30%。可出现唇/舌麻胀、水肿、胃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炎症症状。有的人因难以排出致敏食物、长期或不定期摄人致敏食物而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长,久治不愈。

2.2非消化系统食物过敏反应

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50%。随着敏感性不同,皮肤方面表现为瘙痒、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动过速;泌尿系统可见血尿、外阴瘙痒等;呼吸系统可表现为鼻炎、支气管炎、哮喘、鼻窦炎等;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头痛、周围性神经炎、头晕、视神经炎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3]。

2.3混合型

约占全部食物过敏的20%,为以上两型的混合表现。

3.食物过敏的防治原则

发生食物过敏后,除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外,完全停止食用致敏食物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预防食物过敏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某些营养价值较高、经常食用的食物,也可采取脱敏疗法,以逐渐增强机体对该食物的耐受性。例如,对牛奶过敏的人,在脱敏治疗时可将牛奶用水稀释1000倍,先按不会产生过敏症状的剂量食用,然后逐日或逐周加量,直至加到每日需要的食用量,增加幅度以不产生症状为准。

食用熟食(包括成熟的瓜果)、用奶粉代替牛奶、豆浆代替乳制品均可预防食物过敏的发生。食物不耐受是指进食后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它与食物过敏不同,很少与免疫因素有关。食物不耐受可与食物中含有的物质有关,也可与机体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等因素有关。常见的食物不耐受是乳糖不耐受症。主要原因是空肠刷状缘上的乳糖酶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机体摄人含乳糖食品后,乳糖因不能被分解成单糖吸收而大量、急剧堆积在肠道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而出现腹泻,一部分乳糖在肠道细菌的发酵作用下产酸、产气,导致腹胀、腹痛,或加重腹泻症状。先天性的乳糖酶缺陷较少见,通常是由于年龄的增加而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4]。因此,婴幼儿患乳糖不耐受症的较少。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及肠道感染也可减少乳糖酶的分泌。乳糖不耐受者可以用酸奶代替牛奶,或选用极低乳糖含量的奶制品,也可试用脱敏疗法。乳糖不耐受症是营养治疗中的常见问题,世界上完全没有此症的人仅占30%左右,我国汉族成人该症的发生率高达75%~95%。

【参考文献】

[1]谢萌.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和防治现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39(5):528-532.

[2]王业军,张秋业,徐静.食物过敏原试验对过敏性紫癜病因分析和治疗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2):95-97.

[3]李志君.食物过敏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06,22(13):968-970.

[4]顾可飞,李春红,高美须,潘家荣.食物过敏原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6,3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