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物业价值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议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物业价值评估

刘丽君

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大举推进,巨大的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无疑将加重政府的财政压力,探索一种适合我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势在必行。通过对“轨道+物业”模式前期研究进行的初步探讨,提出了工可研及勘察设计、综合物业开发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思路。

关键词:城市;轨道;物业;开发

城市轨道交通成为提高地下空间的有效形式。本文对轨道交通枢纽站与一般车站与周边物业开发衔接问题进行论述,阐明在达到交通协调和便捷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区域商业的繁荣与和谐。

1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影响区位理论分析

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事物或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场所以及该场所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经济地理关系。区位理论就是研究自然物质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本文中所指的区位理论主要是研究土地的优化配置使得人类的空间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地点选择,具体指投资者总是选择地租和运输总成本最小而获得机会最大的地方的理论。投资者在做出区位选择时,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而交通可达性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地段,即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投资吸引力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承担的运输成本较低。城市轨道交通提高了沿线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使得运输距离缩短,通勤时间减少,出行成本降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区位收益。不同土地使用性质的地段对交通因素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土地利用地区有着相类似的影响。

2研究方案及目标

“轨道+物业”模式就是在满足站点综合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将站点上盖及周边物业实施一体化的综合开发建设后产生的一部分外延效益返还给投资者,用物业收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和运营。该模式在香港地区得到持续多年的运用并取得良好的业绩,香港地铁公司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赢利地铁公司,其核心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1)创新轨道交通的投融资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地铁+物业”模式的盈利性吸引多元化投资和运营主体,解决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的资金需求,形成以轨道交通带动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保障轨道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2)带动城市新区开发。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TOD”理念是一种“以轨道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也就是用公共交通的建设引导城市的发展走向,简单地讲就是“人跟路走”。(3)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和沿线物业的协同发展,极大地带动物业增值和人口居住密度的增加,为轨道交通带来稳定增长的客流,实现各个城区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基于“轨道+物业”模式的核心意义,在现行的国家政策环境下,提出一个政府认可、市场接受的可行性方案是“轨道+物业”模式落地的关键。由于该模式在香港实施的政策环境与国内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稳妥推进该模式的实施。借鉴国内轨道建设模式创新之路上所取得的经验,前期研究的方案以及预期目标如下:(1)以城市设计的理念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工可研)及勘察设计,达到工程可实施的目标。(2)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开展沿线物业综合开发研究,达到新区城市设计的目标。(3)以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开展投融资模式研究,达到地铁建设与地铁运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前期研究的重点

3.1工可研及勘察设计研究重点

“轨道+物业”模式下的工程设计,除了满足政府审批所包括的常规设计内容之外,还须重点深入研究以下内容:(1)整体线路研究。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研究沿线相关规划,为线路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支撑。同时对沿线走廊范围内的土地权属进行调查,重点评估站点周边500~800m米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分析潜力用地分布及规模,为“轨道+物业”模式提供技术基础。(2)车站设计。轨道交通是全封闭式,仅依靠站点与外界联系,客流的集中和疏散均通过站点完成。站点是轨道交通的核心,其周遍土地开发应结合站点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3)车辆段、停车场用地评估。从城市规划、用地条件、交通组织、生态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对停车场、车辆段用地进行论证,分析评估停车场、车辆段用地上盖开发所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与可行性。

按照岩土勘察规范,轨道交通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才分别进行初勘和详勘工作,由于勘察工作的滞后,工可研阶段的方案及投资估算准确性往往难以保障。为了奠定沿线物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等后续研究的良好基础,适当提前有关勘测工作。(1)工可研阶段提前开展初勘工作,保证工可研阶段对线站位的稳定达到初勘、初测深度。(2)初步设计阶段提前开展详勘工作,提高投资控制精度,提高初步设计的可实施性。

3.2沿线物业综合开发研究重点

3.2.1土地使用优化及线站位优化

(1)通过对区域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分布、人口覆盖规模等研究及预测,确定项目沿线线位、站点的功能定位。

(2)根据站点及周边地区土地资源,优化站点与交通网络、周边功能设施的分布,合理规划调整站点周边800m范围内土地用途,并从轨道交通客流及土地价值等方面对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评估。

3.2.2重点地块概念性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

(1)通过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各重点地块的开发定位、特色价值、开发内容、开发时序等,确保物业开发获得最佳条件。

(2)借助轨道综合体的开发概念,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和导引,用轨道交通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解决功能布局、土地使用、交通网络、空间特色等问题。

3.2.3房地产市场分析与发展组合策略

调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尤其是轨道沿线地区的房地产现状,分析不同类型物业的业态分布特征、市场存量及市场供需、价格体系等详细数据,提出沿线不同物业类型的发展建议。

3.2.4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根据各站点具体的功能定位,对用地性质、开发类型及规模进行分析,确定交通需求总量和方式,从而优化车站交通接驳功能,为沿线打造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交通系统。

3.2.5基础设施规划策略。以轨道物业的开发强度、建设模式、功能布局、服务人口等相关内容为基础,分析预测给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以及轨道沿线的分布情况,为市政设施的设置布局提供数据支持和优化依据。

3.2.6环境影响评价及策略。评估轨道交通对沿线物业带来的噪声、振动等环境污染情况,通过相关工作,达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及生态区控制的政策要求。

4结语

“轨道+物业”模式具有强劲融资能力以及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无疑是轨道交通创新建设模式的较好选择。为了提高沿线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和沿线地区整体空间品质,要从全线(宏观层次)的综合发展定位、各片区(中观层次)的功能发展方向、站点(微观层次)的周边土地规划等3个规划层次进行深入研究,用地规划的优化调整应遵循最新的轨道发展规划和TOD的规划设计原则,为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的规划层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郑明远.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的可学习性分析[J].综合运输,2012,(3).

[2]颜昌伟,高朝阳.地铁车站建设结合物业开发设计初探[J].人民长江,2011,(20).

[3]童林旭[著].地下建筑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1994.

[4]童林旭[著].地下商业街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5]田莉,庄海波.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和房地产联合开发的机制研究:1997.

[4]杨旭.广州市中心区地铁物业建筑空间秩序组织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6]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修订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7]徐尉慈.城市交通规划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