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晨泄的中医辨证论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浅谈晨泄的中医辨证论治

景林

景林(甘肃省陇西县妇幼保健院748100)

【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391-02

【摘要】晨泄常以肾阳不足立论,以温肾固涩之法治疗,但临床诊疗不能以一法包罗一切,必须辩证论治,总结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晨泄一症可从肾、从脾、从肝三法论治,可以拓宽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晨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所说的晨泄即五更泻,又称肾泄,属中医泄泻范畴。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及泻,泻后则安,形寒指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依此,医者多以肾阳不足立论,每以温肾固涩为治。然在具体临床中并不能包罗一切,依此法不效者甚多,故需究其根源,另寻他法。概而言之,临床中对于晨泄一证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论治:

一、从肾而治--温肾固涩法。《景岳全书·泄泻篇》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对于晨泄用肾阳不足立论临床中最为普遍,常用温肾固涩之椒附丸、五味子散、四神丸等加减治疗。然而,在临床中唯有症见身寒畏冷、腰脊酸痛、脚软冷痛等肾阳虚见症者,用此法才可收效。

二、从脾而治--升阳法。晨泄患者在临床中属脾虚湿胜者的确并不少见,这种看法始于东垣《脾胃论》,认为晨泄有属湿病、脾虚者。并提出“湿寒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依此对于阳虚证候并不显著,而见肢体困重、倦怠嗜卧、不耐劳力、动则气短、面色萎黄、舌苔白腻或薄白等脾虚湿胜病情较突出者,用升阳法治疗每获显效。依东垣之意,可与方中加入白芷、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等较多风药,用量宜轻,使升清而微微得汗,则阳气升腾,脾气来复,泄泻可愈。就升阳一法,亦可根据兼症有所灵活变化,如兼有湿胜而气化不行,症见泄泻水多,小便涩者可参升阳除湿之意,加入少量利水药,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湿,宜寓“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意于其中;如兼有湿积阻滞气机,虚中夹实,而见大便夹有粘液,腹中痛便后仍不宽舒者,可参升阳益胃之意,取苦辛通降之品,以去湿积。晨泄久延,不独气虚下陷,血亦随之损伤,每见血虚、血瘀之变,调理善后应顾及血分,加入养血活血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当归,羌活胜湿汤中用川芎,升阳汤中用红花,皆寓东垣“阳生阴长”之意于其中。

三、从肝而治——肝理脾、清畅止泻法。晨泄之作是在黎明之前,时属肝胆,又因肝肾同源,五更时分,既为肾阳虚衰,亦为肝阳旺盛之时,若因郁而伤肝,肝不调达,木不疏土,肝郁脾虚,值肝旺之时,肝气下迫,则少腹重坠,脾虚失运,清浊不分而下泻,治以疏肝理脾,清畅止泻之法,用逍遥散和黄连,药症合拍,效果显著,此乃时间学说在临床中的又一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