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

张玉

(新疆石河子纺织医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要】目的:分析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寒凝血淤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进行研究,采取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结果:经过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后,6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患者分别有41例、9例、10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疗后患者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分别为(4.01±0.95)分、(3.40±0.72)分、(1.10±0.74)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关键词】毫针针刺;艾灸;寒凝血瘀型痛经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35-02

痛经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症状,是妇科多发病,也称经行腹痛,发病时患者多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就中医辩证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进行探讨,采取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基线资料

2014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寒凝血淤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经中医临床辩证确诊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意识清醒;排除标准:合并甚至器官器质性病变、盆腔炎症、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痛经。选取的6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40岁,平均年龄为(28.14±2.35)岁,病程最短的有3年。病程最长的有15年,平均病程为(6.77±2.85)年,其中未婚患者有39例,已婚患者有21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具体为:(1)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直达腰骶,并连续3个月以上呈周期性发作。(2)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腹痛。中医辩证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经期小腹冷痛、经量减少并成暗红色夹有血块,患者常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肢寒畏冷舌质淡白、脉沉涩。

2.治疗方法

采用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

2.1发作期治疗

发作期时,应当以针刺疗法为主,取十七椎下穴位,具体手法为:对患者针刺穴位进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5mm1.5寸毫针直刺十七椎下,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采用快速捻转、强行刺激手法,针感向小腹部传导,行针0.5~1分钟,患者感到疼痛减轻后可停止行针,留针15min,患者面色转红后,将毫针取出,这阶段治疗通常治疗1~2次,按每日一次的频率治疗。

2.2经前期治疗

经过发作期治疗后,患者疼痛感会有所缓解,之后在患者下个月经期前7天对其进行周期性针灸,患者月经来潮后停止针灸治疗,如果出现患者经期不稳定的情况,则应当以患者月经将来时出现的情绪波动、乳房胀痛等表现判定。具体治疗步骤为:(1)针刺患者下肢穴位。取患者血海、太冲地机、三阴交等穴位,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针刺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35mm2寸的毫针直刺血海、太冲、地机、三阴交穴位,前两者刺入1寸许、后两者刺入1.5寸,均采用提插捻转手法,直到患者感到重胀、酸麻感,之后行平补平泻法,每个穴位型针0.5~1min,之后留针。(2)艾灸关元穴。取底长9厘米、宽长8厘米、高长8厘米的梯形艾灸器,并取5厘米左右的艾条点燃后插入艾灸器,将插入点燃艾条的艾灸器放置患者暴露的小腹部,中心对准关元穴,让患者感到温热感,灸15分钟左右,艾条燃尽,艾灸时于下肢行针1次,艾灸接受后去针。每天1次,1疗程总共6次,持续治疗3~5个月经周期。

2.3观察指标

结合简化的McGill疼痛量表[2],根据痛经疼痛性质划分疼痛轻重程度,赋予不同分值,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感。包括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并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疼痛;显效:症状明显患者,能正常生活;好转:连续3个月经周期疼痛症状有所减缓;无效:未到到以上标准。

2.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疗效果

经过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后,6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患者分别有41例、9例、10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2.2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见表。

表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x-±s),分]

3.讨论

在现代医学中,原发性痛经多被归咎于子宫收缩异常、内分泌和精神因素、免疫机能低下等有关,是妇科多发且常见的疾病类型[3]。而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痛经变化在于气血,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有关,主要为邪气内伏,冲任二脉气血变化急骤,再加上致病因素趁势而为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痛则痛,其中尤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应以解痉止痛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暖宫止痛为关键。

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取穴十七椎下,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散寒止痛;针刺足太阴脾经之穴——血海,达成活血通经、化瘀止痛功效;针刺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达成调血通经,止痛功效;针刺足三阴交会穴——三阴交,达成调和肝脾肾三脏气血、通畅经络之气功效;关元穴系小肠之募穴,艾灸关元穴可增强补肾助阳的作用,补气补血,温经散寒并增强小肠吸收功能。通过针刺和艾灸疗法的上下呼应,加强温经通脉之力,达成温经散寒、活血痛经、暖宫止痛等疗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后,60例患者中,治疗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患者分别有41例、9例、10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治疗后患者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这与李亚男[5]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较为理想,两种疗法配合,作用更加全面,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参考文献】

[1]林宇芬,杨雪梅,李素华.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55-58.

[2]黄远菊,HuangYuanju.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理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168-170.

[3]叶田,王宇,刘岚.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2):1154-1156.

[4]闫毓茜.针灸配合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30例[J].河南中医,2014,34(4):722-723.

[5]李亚男.毫针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18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