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王飞

王飞(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1551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286-02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的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小儿危重症之一。

1护理评估

1.1健康史

婴儿时期心力衰竭发病率最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儿童时期以风湿性心脏病和急性肾炎所致的心力衰竭最为多见;支气管肺炎也是引起小儿心力衰竭常见的原因。另外贫血、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情绪激动、心律失常和心脏负担过重(如输液、输血过多、过快)等都是小儿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

1.2治疗要点

祛除病因及诱因,改善心功能,消除水、钠潴留,降低氧的消耗和纠正代谢紊乱。患儿要卧床休息;限制钠和水的入量;对呼吸困难、发绀的患儿及时给予吸氧;烦躁、哭闹者酌情给予镇静剂;应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小儿最常用)、毛花苷丙等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肌功能;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如卡托普利、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以减轻心脏负荷。

2护理措施

2.1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排血量

2.1.1减轻心脏负担患儿应卧床休息,宜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利于呼吸;病室应安静、温馨,避免刺激,避免患儿哭闹,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镇静药物;限制钠、水的入量,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婴儿奶瓶的乳头孔宜稍大,以免吸吮费力,但须注意防止呛咳;喂养困难者可用滴管喂,必要时鼻饲;喂哺中间可适当休息;输液时速度宜慢,一般每小时不超过5ml/kg;尽量避免患儿用力,如帮助患儿翻身等;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儿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给予开塞露通便。

2.1.2增加心排血量按医嘱应用洋地黄制剂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给予血管扩张剂及利尿药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并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心律、呼吸、尿量、肢体温度及精神状态等变化,及时评估用药效果,并详细记录。

2.2按医嘱正确用药,并做好相应护理

2.2.1正确应用洋地黄制剂此类药物治疗量和中毒量较接近,易发生中毒,故要严格注意药量、给药方法、有无中毒反应。

(1)给药前:严格按剂量服药;若静脉注射,要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以保证药量的精确性;每次应用洋地黄前须先测量患儿脉搏(数满1分钟),必要时听心率,若发现婴儿脉率<90次/分钟、年长儿<70次/分钟或脉律不齐时,应立即暂停给药并报告医生,按医嘱执行。

(2)给药时:静脉推注要缓慢,洋地黄制剂不能与其他药液混合注射,以免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引起中毒;口服给药也要与其他药物分开服用。

(3)用药期间:多给患儿进食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橘子、奶、菠菜等。因患儿在呕吐、腹泻及使用利尿剂时可引起钾的丢失,低钾血症可促使洋地黄中毒;暂停进食高钙食物和钙剂,因钙剂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易引起中毒反应。

(4)给药后:用药后1~2小时要监测患儿心率和心律,注意心力衰竭表现是否改善、有无洋地黄中毒表现,及时报告医生以配合调整用药计划。

(5)洋地黄毒性反应:小儿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昏、色视等较少见。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制剂,并报告医生,同时备好钾盐、利多卡因等药物,按医嘱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

2.2.2正确应用利尿剂根据利尿剂作用时间安排用药,尽量在清晨或上午给予,以免夜间多次排尿影响睡眠。用药期间应鼓励患儿进食富含钾的食物以免出现低钾血症。用氢氯噻嗪要注意餐后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刺激;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后应观察利尿效果,并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2.2.3正确应用血管扩张剂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根据血压及医嘱调整滴速,避免血压过度下降,避免药液漏到血管外,以防局部的组织坏死。硝普钠遇光可降解,故使用时整个输液系统须遮光;药液要现配现用,放置4小时后不能再用。

2.3心理护理

要为患儿营造温馨的环境,尽量满足其提出的要求,让父母多陪伴患儿;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调整好心理,要注意表情放松,避免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不安,以免加重患儿的恐惧心理;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患儿的病情及抢救的主要措施,让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关爱和重视,增强患儿家长的信任感,更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

2.4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的护理,要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特别强调不能让患儿用力,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兴奋或不良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低盐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病情好转后指导患儿酌情增加活动量,年长患儿学会自己检测脉搏的方法,不能过度劳累;指导家长做好心力衰竭的预防,强调感染、劳累及情绪激动等均是重要的诱发因素,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要避免诱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136.

[2]内科护理学.1996年8月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