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电切术病人的临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结肠息肉电切术病人的临床护理

汪海涛

汪海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233)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80-02

【摘要】目的讨论结肠息肉电切术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血倾向。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部体征及肠鸣音是否活跃。密切观察病人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及量,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积极抢救措施。术后病人禁食禁水,而后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电切深度等情况及病人的身体状况,选择进食时间及饮食种类,一般是1天后开始进流食,然后逐渐进半流食及普食。病人禁食期间,密切观察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药物的使用规范来调节输液速度,要充分保证病人的机体需要量,避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如发现病人有剧烈腹痛、腹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肠鸣音活跃、大便次数增多并呈红色,提示并发肠出血或穿孔,应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关键词】结肠息肉电切术护理

一、概述

息肉系指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而无论它的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类型。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性、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与肠壁的连接方式(有蒂、无蒂)、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和颜色等都与判断其性质、有无恶变倾向及治疗有关。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其中乙状结肠或直肠息肉占50%~75%,单发多见,多发者占15%~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60~80岁的患者达25%~50%。大肠腺瘤中,管状腺瘤占37%~64%,癌变率小于5%;乳头状腺瘤占9%~18%,癌变率为30%~70%;管状乳头状腺瘤占27%~45%,癌变率为23%。

二、护理评估

(一)评估病人的健康史及家族史

询问病人既往身体状况尤其是胃肠道情况及有无家族性息肉病史,并评估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饮食、睡眠及排便情况。

(二)临床症状的评估与观察

1.评估有无腹部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

2.评估病人粪便是否混有血液或为鲜血便。

3.评估病人是否有剧烈的腹痛、腹胀情况及腹部体征、肠鸣音的变化因为大的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或肠梗阻。

4.评估病人有无严重腹泻由大息肉所致。

5.术后评估病人有无出血及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量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或电切术后局部出血。

6.术后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腹部体征及肠鸣音变化息肉电切术后避免发生肠穿孔及出血。

(三)辅助检查评估

1.X线钡剂检查结肠灌钡时,息肉表现为圆形充盈缺损,光滑整齐。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息肉显示更清楚,呈现边缘锐利的高密度影,常有圈钡影环绕,如表面有糜烂或溃疡显示不规则影。多发息肉可见肠腔内有多个弥漫分布的小充盈缺损,皱襞明显紊乱变形,呈“麻面”样外观,但肠腔并无狭窄。

2.肠镜下直视及黏膜组织活检肠镜直视下表现为黏膜局限性隆起的息肉样病变,与周围正常黏膜成锐角或有蒂相连。表面光滑或粗糙,有颗粒感,甚至乳头状突起,呈深红色,可单发或多发;黏膜组织活检根据息肉的类型有不同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3.粪便潜血试验是否阳性。

4.近年来采用CT扫描后经二维和三维成像,即CT仿真结肠镜,对直径大于或等于1cm的腺瘤样息肉检出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直径为0.5cm、0.9cm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和63%。

(四)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1.评估病人对肠息肉的认识程度。

2.评估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性格类型。

3.评估患者是否缺少亲人及朋友的关爱。

4.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及恐惧心理。

5.评估患者是否有经济负担。

6.评估患者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五)腹部体征的评估

本病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

三、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缺陷由于电切术后暂禁下床及静脉输液所致。

2.潜在的并发症——出血与行息肉电切术损伤胃黏膜血管有关。

3.恐惧或焦虑由于担心电切时痛苦或疼痛及担心息肉恶变所致。

4.腹痛、反跳痛、肌紧张由于电切时圈套器位置不当引起临近组织灼伤所致。

5.潜在的并发症——穿孔与电切时多为正常黏膜被套入有关。

四、护理目标

1.患者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通过护士密切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出血,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3.患者手术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4.通过护士密切观察能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尽快缓解腹痛症状。

5.通过护士密切观察能够及早发现穿孔症状和腹部体征,及时给予处理。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嘱病人手术前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

2.为病人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使其心情舒畅。

3.病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及温湿度适宜。

(二)心理护理

1.术前向病人详细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如何配合及举成功病例,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

2.如病人过于紧张,可嘱病人听听音乐或是说一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安排病人家属多陪陪,做一些解释工作,使其尽量减轻压力。

3.药物镇静,如遵医嘱给予地西泮5~10mg、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此类药物会使病人对疼痛的反应性降低,起到镇静、镇痛作用。但是在发生肠穿孔等并发症时腹部症状不明显,故应慎用。

(三)治疗配合

1.行结肠息肉电切术前,护士的准备。应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排除手术禁忌证。

2.嘱病人手术前2~3天开始进少渣半流食,检查当日晨空腹病人准备情况。

3.做好肠道准备。可采用泻剂灌肠法或水泻法。

(1)泻剂灌肠法:检查前晚上服用蓖麻油30ml,同时饮水1000ml或蕃泻叶30g冲饮导泻。再于检查前1小时用温开水1000ml清洁洗肠2~3次,直至大便为清水为止。

(2)水泻法:于检查前2~3小时口服50%硫酸镁溶液50~60ml,同时在20分钟内饮水1000~1500ml;或于检查前4小时饮用口服洗肠液3000ml,在1小时之内喝完,肠道清洁干净后方可实施息肉电切。

(3)甘露醇虽可有效导泻,但因在肠内被细菌分解,可产生易燃气体,所以行电切术时禁用甘露醇导泻。

4.术前遵医嘱行凝血系统、血小板及心电图等方面的检查,如有凝血机制异常,待纠正后方可施行电切手术。

5.术前5~10分钟给予病人阿托品0.5mg或丁溴东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有青光眼或明显前列腺肥大者忌用阿托品),能起到解痉止痛、减慢肠蠕动的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6.进入胃镜室后护士协助病人上检查床,而后协助病人取膝胸卧位或左侧卧位,腹部放松并屈膝,帮病人固定体位;护士将镜前端涂上润滑剂后,嘱病人张口呼吸,放松肛门括约肌;检查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腹胀不适,可教其做缓慢深呼吸,并随时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等变化。

7.护士做好仪器准备

(1)高频电发生器:使用前检查仪器功能正常与否并调节强度,然后连接平板电极、作用电极、脚踏开关及内镜连线。

(2)手术内镜及附件的准备:内镜以大孔道内镜为宜;圈套器术前应安装好并测试伸出、收回圈套良好;热活检钳可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息肉摘除术;抓拿钳等。

8.操作中的医护配合医护要配合默契,特别是在圈套收紧过程中和电切时。在有屏幕的操作中,护士应观察医生的圈套过程。一旦套住合适的部位就要收回圈套器,要以勒住息肉为准,不要过紧。电切时,护士便可收回圈套器,做到边通电边收回圈套器,直至完成切除。禁忌在局部组织灼白后还未完全收回圈套器。因为这样可使外周组织凝固,而息肉的中间部分,特别是血管电灼的还不完全而导致出血。

9.操作完毕,安慰病人并将病人安全移上平车。然后收拾用物,清洁、处理、消毒内镜。

(四)结肠息肉电切术后护理

1.病人从胃镜室回到病房后,做好肛周清洁工作,协助病人摆好舒适体位并嘱病人卧床歇息,给予心理安慰。卧床期间护士勤巡视病房,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及时满足病人需要。

2.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出血倾向。

3.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部体征及肠鸣音是否活跃。

4.密切观察病人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及量,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5.术后病人禁食禁水,而后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电切深度等情况及病人的身体状况,选择进食时间及饮食种类,一般是1天后开始进流食,然后逐渐进半流食及普食。

6.病人禁食期间,密切观察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药物的使用规范来调节输液速度,要充分保证病人的机体需要量,避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7.如发现病人有剧烈腹痛、腹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肠鸣音活跃、大便次数增多并呈红色,提示并发肠出血或穿孔,应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1.出院后半年至一年复查肠镜,如有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应根据情况定期复查。

2.注意休息,饮食要规律,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就医。

3.随时观察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留取大便标本到医院送检并就医。

参考文献

[1]曾少敏,钟敏.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年06期.

[2]秦晖.电子结肠镜检查病人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