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清乳消痈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针灸配合清乳消痈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曾保英

曾保英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妇幼保健院746400

【摘要】目的探究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治疗中使用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我院实行治疗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35例。使用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为A组病人实行治疗,单独使用清乳消痈汤为B组病人实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88.57%)高于B组病人(68.57%),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使用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实行同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清乳消痈汤;针灸;疗效

前言

于非哺乳期与哺乳期发生的乳腺炎症状,存在不同的病理特征,其中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尚未明确,并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该病具有病程长、类型多、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给临床治疗增加了较大困难[1]。研究发现,通过中药清乳消痈汤与针灸配合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2]。为进一步探究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临床治疗的效果,我院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阶段,于我院实行治疗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与B组,各35例。其中A组病人年龄19~71岁,平均(46.65±11.24)岁;病程15~121d,平均(42.23±5.43)d。B组病人年龄20~72岁,平均(47.56±11.45)岁;病程16d~123d,平均(42.54±4.63)d。对比两组病人资料,差异不大(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B组:单独使用清乳消痈汤为该组病人实行治疗,组方为:通草6g,甘草6g,陈皮6g,柴胡10g,皂角刺10g,王不留10g,丹皮10g,鹿角霜10g,赤芍10g,漏芦10g,山甲10g,连翘15g,栝楼15g,当归15g,橘叶15g,蒲公英3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7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

A组:该组病人在B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针灸方法:取阿是、三阴交、丰隆、中脘、内关、膻中以及天池等主穴,同时辨证配穴:对于乳多者添加足临泣与光明穴;对于肝气郁结者添加太冲穴;对于胃热者添加内庭穴。具体操作方法:为病人穴位实行消毒后,刺入1.5寸毫针,实行施捻转泻法30min;之后实施快针治疗,主要对病人背部两侧天宗、膈俞与肩井穴实行治疗,使用1.5寸毫针于病人肩井穴刺入0.8寸,倾向脊柱刺入膈俞穴0.8寸,倾向乳房刺入天宗穴1寸,部分得气后取针,7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于治疗后,对两组病人的疗效进行评定,痊愈:经B超检查病人乳房肿块完全消失,低热、乳头内陷、乳房疼痛、乳头溢液等临床症状消退,瘘管或窦道愈合;有效:经B超检查病人乳房肿块大部分消失,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退,瘘管或窦道愈合;无效:经B超检查病人乳房肿块无变化或增大,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痊愈率加上有效率之和等于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比较分析,使用(%)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显示A组病人高于B组病人,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n/%)

3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将在非哺乳期发生的乳腺炎病症归于“乳吹”、“乳痈”等范畴,其多由病人先天乳络不畅与后天情志不畅、气血瘀滞、肝气郁结等因素导致,也可由外感热腐、邪实等因素而形成脓性症状[3]。由于该病在病人乳腺部位,与素体肝脏、胃部两者经络息息相关,故此在治疗时需应密切结合两者情况实行治疗。清乳消痈汤组方中含有甘草、柴胡、连翘与蒲公英等,均可起到消痈、清热、解毒的作用;还含有丹皮、赤芍与当归等,均具有活血、行气、消肿的功效;还含有通常、王不留、山甲与漏芦等,均可起到搜风活络、通经下乳的作用;还有栝楼,其具有清热、散结之功效。诸药联合使用,能够起到通经活络、行气运血、清热解毒、消除肿块的功效,用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人乳痈症状[4]。

在此次研究中,我院使用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为A组病人实行治疗,单独使用清乳消痈汤为B组病人实行治疗。结果显示,与B组病人相比,A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与研究报道相似[5]。由此提示,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病人临床治疗中,使用清乳消痈汤配合针灸实行同步治疗,可有效提升病人治疗有效率,疗效较佳,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洲伟.针灸配合清乳消痈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04):482-484.

[2]张超杰,孔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04):307-313.

[3]黄汉源,孙强,王学晶等.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03):197-201.

[4]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等.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04):544-547.

[5]周君敬.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03):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