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微妙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解读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微妙关系

廖仕健陈抒炀

廖仕健陈抒炀(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SchoolofEconomicsandTrade,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79,China)

要:凯恩斯在他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后一页中写下了一段极富有争议的话:“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这番言论振聋发聩,突显出了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而本文通过解读罗斯福、希特勒与凯恩斯的历史联系,进一步揭示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微妙而又对世界影响深远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家;经济学家;关系

Abstract:Keynesworteasegmentofcontroversialwordsonthelastpageof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Theideasofeconomistsandpoliticalphilosophers,bothwhentheyarerightandwhentheyarewrong,aremorepowerfulthaniscommonlyunderstood.Indeedtheworldisruledbylittleelse."Thesegmentofworldsrousesthedeafandenlightenthebenighted,whichhighlightstheimportantinfluenceofpoliticiansandeconomistsfortheworldhistoricalprocess.BasedontheinterpretationofthehistoricalrelationshipbetweenRoosevelt,HitlerandKeynes,thepaperaimstorevealthesubtlerelationshipbetweenpoliticiansandeconomist,whichinfuencestheworlddeeply.

Keywords:politicians;economists;relationship

罗斯福的“新政”和希特勒的“新计划”被视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开端。其中罗斯福成功领导美国战胜了大萧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希特勒却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被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凯恩斯,作为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其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统治了世界近半个世纪之久。可以说,罗斯福与希特勒,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典范,而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翘楚,在同一个历史舞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交相呼应,其关系更是微妙。

1历史的玩笑:罗斯福,并不重视凯恩斯的美国总统

历史的细节:凯恩斯与罗斯福并不愉快的会晤。1934年6月,凯恩斯由劳工部长珀金斯安排,会见了罗斯福总统。两位伟人在会晤完毕之后,并没有预期的相见恨晚的感觉,互相的评价也极为一般。

罗斯福这样评价凯恩斯:“他应该是一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罗斯福的评价则是:“希望总统在经济学方面会懂得更多一些”。[1-2]可以说,这次本该是历史性的会晤最后以惨淡收场,令人感到疑惑不解。

当认真研究罗斯福的新政,就会发现这次会晤不理想的一些端倪。罗斯福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与凯恩斯的理念有诸多矛盾之处。

例如,新政中罗斯福政府把赤字政策当做迫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权益之计,因此当经济形式稍有好转,罗斯福政府便迫不及待地削减政府开支,平衡政府预算。[3-4]这种政策的反复导致后来出现了1937~1938年的大衰退,鉴于此罗斯福才彻底放弃平衡预算的保守思想,坚定执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执行通货膨胀政策和出台《工业复兴法》等新政过程中,罗斯福政府在也表现类似于赤字政策的彷徨与反复。[3]

罗斯福及其新政,作为国家干预主义的实践典范,却让我们在不理想的会晤中,新政政策的矛盾中,察觉到一丝不协调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协调呢?原因是罗斯福的新政改革是具有实验性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罗斯福也并不确定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能否挽救危机中的美国,但如果不尝试就永远无法找到办法。

罗斯福曾把他自己比作橄榄球四分卫,他知道下一步比赛该怎么进行,但是不能再为后面的比赛制定方案,因为后面的比赛将取决下一步比赛的进展情况。这就很好解释了罗斯福新政中政策的矛盾性,以及为什么会晤不理想,因为面对自信满满却只提出一大堆计量模型的凯恩斯,罗斯福的态度必然是怀疑的和观望的。

此外,当时美国的客观环境也不可能使得罗斯福在新政初期就能够自由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州权思想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的美国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贸然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必然会引起国内较大的政治压力。所以,在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时,罗斯福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群体,小心谨慎地使用。不过幸运地是罗斯福的尝试成功了,领导美国走出了大萧条并战胜了法西斯。而罗斯福新政被历史教科书隐去了过程中的“反复和矛盾”,成为了世人所称颂的“罗斯福神话”,造成了罗斯福与凯恩斯应该惺惺相惜的错觉。

2历史的真相:希特勒,与凯恩斯不谋而合的独裁者

历史的细节:希特勒高度评价了凯恩斯。1932年春,希特勒的经济顾问奥托·瓦格纳把凯恩斯的《货币论》拿给希特勒看,事后两人还就该书“进行过非常热烈的讨论”。他们当时共同认为:“凯恩斯既不认识我们,也不熟悉我们的观点,但却强烈地将他自己置于通向我们的道路上。”而凯恩斯的主张在当时的德国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对此凯恩斯在《通论》德文版序言里写道,他没有想到他的理论会深深触动德国读者。[5]他本人也在1932年被邀请到汉堡讲学,其演讲在德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与之在美国所受到的冷遇相比,德国人的热情让人唏嘘历史的真相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凯恩斯理论受到希特勒的热捧,是因为与罗斯福新政的实验性改革不同,希特勒的“新计划”有着更加实用、更加明确的意图:政府掌控经济,才能迅速富国强兵,发动战争。1932~1936年期间纳粹党先后发布了《经济紧急纲领》和《经济建设纲领》,以沙赫特为首内阁经济部开始对经济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恢复、发展德国经济和实现民众普遍就业作为重点,同时又使得经济工作围绕服务于纳粹当局的军事战备计划,在经济生产中偏重于与军火密切相连的的重工业生产。[6]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与纳粹的经济政策可谓不谋而合,所以得到希特勒的热捧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德国的历史传统和当时的国际形势,使得希特勒与罗斯福不同,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运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德国本地的经济学派——历史学派,强调“民族主义的国家主义”,为希特勒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借鉴。[7]

同时,“巴黎和会”的奇耻大辱以及经济危机的雪上加霜,让德国人的民族情绪达到了极致,急切希望国家强大。而希特勒施政纲领中国家干预经济,迅速富国强兵的煽动性内容,对于当时的德国民众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不幸的是,当咆哮的战争机器最终停下时,希特勒最终被绑在了历史的耻辱之柱上。而与之一同被唾弃的“新计划”,却被世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3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关系:实用准绳上的若即若离

人们谈到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关系时,第一感觉会认为:经济学家的理论为政治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让人想起了凯恩斯在《通论》中这样一段叙述:“许多实践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说之影响,却往往是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8]

通过解读罗斯福、希特勒与凯恩斯的关系,这种第一感觉和凯恩斯的“狂言”还是有待商榷的。政治家在危机中的改革,一般都带有实验色彩,很难由一种特定的经济思想来指导。而每一项成功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政治家对时局具有高度的洞察力,以便不断做出调整。而这种对时局的敏锐度,又受制于本国的国情。

例如,在洲权势大的美国,在中央集权的德国,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导致出现了国家干预主义在美国是“小心翼翼”,在德国是“肆无忌惮”的局面。

所以,政治家的经济决策与其说是受经济学家理论的指导,倒不如说是以在基于国情下、对时局的洞察力为指导,实验性地运用经济学家的理论更为合适。

所以,凯恩斯的“奴隶说”并不客观。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更类似于合作关系,而非指导关系,政治家运用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希望寻找到提振经济的“良方”;经济学家通过政治家的改革成果,获得大量的客观数据和事实,检验自己的理论。这种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合作,必然导致经济学家与政治家之间微妙的关系:若即若离。

当经济家的理论符合政治家对时局的洞察,并且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占优势时,经济学家与政治家的关系是亲密的,正如希特勒高度评价凯恩斯一样。

当经济学家的理论被政治家所怀疑和观望,并且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受制时,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关系是冷淡的,正如罗斯福并不重视凯恩斯一样。

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微妙关系取决于实用这条准绳,而这条准绳又被牢牢地拴在“国情”这条大船上。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话经济学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2]张宇燕.罗斯福凯恩斯希特勒[J].读书,2002(4):134-139.

[3]陶宏.新政中的罗斯福观望与彷徨[J].科技信息,2009(32).

[4]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

[5]李工真.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J].历史研究,2004(4):115-127.

[6]孙红姐.议沙赫特与纳粹德国经济复兴奇迹[J].华章,2007(6).

[7]李工真.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J].世界历史,2002(4).

[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