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护理

王爽许尔屹王玲孟冰赵淑梅

王爽许尔屹王玲孟冰赵淑梅(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肿瘤科150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357-02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从再障分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护理,导致发病的因素及其预防。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和免疫机制改变,从而导致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征。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急性再障、慢性再障和先天性再障

(一)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和儿童(以12岁以下儿童为多见)。急性再障起病急骤,病程短,发病迅速。表现为严重粒细胞和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感染与贫血。随着病程延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并且病例几乎都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感染不易控制,严重者可因败血症而死亡。严重感染者加重出血,出血又易继发感染,出血与感染又可加重贫血,三者之间互为因果,使病情日趋恶化。

(二)慢性再障

本型成人比儿童多见。特点为起病缓慢,发病慢,病程较长。多数以贫血为首发症状,逐渐加重,以出血或感染发病者少见。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劳累后气粗心悸、头晕、头痛、面色苍白等。久病患者心尖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一般无肝、脾、淋巴肿大。反复感染及长期多次输血可使脾肿大。出血较轻微,多发于体表部位,很少有内脏出血,有时甚至无出血症状,以皮肤粘膜出血点及齿龈出血多见,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感染一般亦轻微或经。治疗后较易控制。慢性型病例由于长期贫血,晚期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输血过多达1000ml以上,则有可能出现血色病。

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种类型并非绝对不变,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三)先天性再障

多在几岁内发病,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家族倾向很强,约有3/4的病例有家族史,属常见染色体隐性遗传,绝大多数者具有1种以上的先天性畸形;半数以上男孩生殖器发育不完全,女孩有阴道封闭,独角子宫等。患者多自幼儿起智力低下,身材矮小,发育逐渐停滞,甚至侏儒,面色苍黄,精神不振,软弱无力,食欲不佳,活动后可见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贫血呈慢性进行性。多在10~20岁时因出血或感染而死亡。白血病的发病率在该患者的家族中均很高,部分病例可发生恶性肿瘤。

二、导致再障的原因

(一)药物及化学物质

接触苯类化合物、氯(合)霉素、病毒性肝炎为再障发病的高危因素。细胞毒类药物,特别是烷化剂,为具有强烈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达到足够计量时可损害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氯(合)霉素为药物中诱发再障的最常见原因。许多化学物质(如苯、甲苯、杀虫剂及重金属类等)具有骨髓毒性作用,引起骨髓再生不良,也可引起血小板的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损害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

(二)物理因素

各种形式的电离辐射,超过一定剂量时,均能影响更新的组织细胞,破坏DNA和蛋白质,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抑制造血功能,导致再障。

(三)生物因素

包括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分支杆菌、血行散播性肺结核、败血症等;病毒,如血吸虫,钩虫。直接毒害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再障。

(四)肿瘤

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因肿瘤产生红细胞生成素活性抑制因子所致。

(五)其他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其中SLE患者具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在少数SLE患者中又存在针对造血干细胞的自身抗体,而导致再障。

三、再障的预防

(一)预防再障的发生,对继发性病人来说,关键是去除病因,如苯制车间、X线、放射性物质接触的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定期到医院检查血象。

(二)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量减少接触有害造血的物质。

(三)滥用药物,特别是对造血有害的药物是再障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重视,提高警惕。

(四)积极治疗前期病症。患一般营养性贫血后,应积极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发展成再障。

四、护理

(一)护理目标改善机体一般情况,避免出血和感染,帮助患者坚持长期治疗,并增加自我保健知识。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休息慢性病例适当休息,急性病例需卧床休息。(2)饮食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3)心理护理急性病例因病情进展迅速,疗效差,易引起恐惧;慢性病例由于病程长,疾病初期经积极治疗后仍迟迟不愈,常产生焦虑心情。护士应多接触、关心患者,了解并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使其配合治疗、安心养病。2.病情观察急性病例观察发热情况、出血部位和出血程度,警惕严重感染和颅内出血。慢性病例注意贫血程度,药物疗效,及有无转变为急性过程的表现。3.对症护理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依据病情定期沐浴或擦身,勤换衣被,养成每天大便和便后清洗肛部的习惯,皮肤黏膜如有破溃,应即作局部处理,避免发生感染。对于血小板计数低的病人,注射部位严格消毒,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参考文献

[1]浦权,杨梅如编著.《血液病骨髓病病理诊断手册》.科学出版社.

[2]WilliamF.Kern著.沈志坚译《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何东初,文小敏,孙勤国,杨明会主编.《贫血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