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薜建平

薜建平(甘泉县高哨中心小学陕西甘泉716100)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探究活动步骤被包办,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个体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焕发。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例如: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如果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抽象问题就可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讲“零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一课时,就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数学活动课,小灵通来到教室,问:“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除法计算啦,那么你们怎样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呢?”这时,小明抢着回答:“根据乘除法的逆运算,用算出的商乘除数,如果积等于被除数就说明对了。”小灵通肯定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里有一道题,请大家帮忙算出来,这道题是七除以零。”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脱口而出:等于零,小灵通说:“对不对,同学们自己验算一遍就知道了。同学们经过验算产生了疑问,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自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2.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1让学生多“动”;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因此,上课时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2.2让学生多“说”;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2.3让学生多“想”;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

2.4让学生多“看”;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表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竖着看,你发现什么?”,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2.5让学生多“表现”;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3.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而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4.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

5.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