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瓦当动物纹饰的演变与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1
/ 2

浅谈瓦当动物纹饰的演变与比较研究

戴思雨

戴思雨

身份证:4114811996****0129

摘要:瓦当以其生动美妙的图案或文字饰样,于方寸间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先民的审美情趣。本文从四个动物纹饰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瓦当;秦汉;动物纹饰;

引言:瓦当作为瓦的头端,起到防水、排水、保护木椽等的作用,瓦当主要分为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形制。在使用价值上,瓦当既可以排水,起着保护屋顶木结构的作用,又增加了屋顶的美观,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的整体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装饰部件,也是屋顶非常重要的部件之一。用于装饰瓦当的纹饰有很多种,比如植物纹、几何纹、文字纹、动物纹。本文主要是对于瓦当的动物纹饰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动物纹装饰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建筑、屋顶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从商周建筑普遍用瓦开始,动物纹瓦当就一直是屋顶建筑中使用的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一)兽面纹瓦当

兽面纹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装饰纹饰,主要为了突出动物的面部特征,一般呈对称形式。结合了自然界里几乎全部的猛兽的脸部特征,同时再加上古代人对于动物的想象制作而成。一般兽面的脸部巨大,且恐怖狰狞,装饰性极强。比较传统的兽面纹一般呈单体样式出现,也被称之为饕餮纹,而复合兽面纹则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人面、兽面组合而成的兽面纹。兽面纹一开始是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而历史悠久的瓦当最早也是源于西周时期的,一直到春秋晚期瓦当的形制才相对形成的较为完善。目前可知中国的兽面纹瓦当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燕国,当时的瓦当大多都是以不同的造型的半瓦当形制出现。

先秦时期的兽面纹瓦当,一般来说边缘比较细而且大多形制不太规整,大多采用浮雕工艺,形成了一种雄厚的风格特点,一般采用泥质,元代开始出现琉璃瓦,直至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完全采用琉璃瓦当。先秦瓦当呈青灰色,质地非常坚硬。因为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烧造的瓦当的形制和种类也各有不同。先秦瓦当除了兽面纹为主要的装饰图形之外,也有大量是双兽和鹿来作为瓦当的装饰图形,大多数瓦当的图案都是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到了秦汉时期新的兽面纹瓦当的实例几乎没有出现了,大抵上还是在延续以往的风格,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兽面纹瓦当才又开始重新流行起来。瓦当的造型和兽面纹的纹饰也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由于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兴起,不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家建筑还是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几乎全部采用莲花纹作为瓦当的装饰图形。一直到宋代开始,兽面纹瓦当纹饰才开始逐渐的取代莲花纹,并且传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西夏等地,一直到元明清时期兽面纹都是瓦当的主要装饰纹饰之一。

早期的兽面纹瓦当的纹饰图案比较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兽面纹主要以夸张的抽象图形为主。宋代和元代时期的兽面开始变得具象起来,兽面脸上的鬣髦比较多,纹理也比较复杂。经过时间的推移,宋元时期的兽面纹上的鬣髦逐渐转变成了胡须等简单的造型,兽面纹开始逐渐走向简单化。并且有类似猫头的兽面纹出现,兽面纹有的面部温柔,有的面容狰狞,有的脸肥齿尖,有的憨态可掬,形态各有不同。一直到明清时期兽面纹一直是主要的瓦当装饰纹样,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龙的崇拜和信仰越来越深厚,因此很多宫殿建筑开始用蟠龙纹瓦当来取代传统的兽面纹。

(二)龙纹瓦当

龙纹作为一个装饰图形用于器具之上是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的了。从龙的造型来看,先秦时代的龙纹是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变,造型也从简洁再到繁琐,从外形呆板转变到生动活泼。龙山文化中的玉猪龙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龙,在造型上呈现出字母C型,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龙的身体开始慢慢的变长,更加富有曲折生动之感,逐渐变成S型,慢慢趋于对称状态,经过图案逐渐的演变,龙的形状也渐渐向盘龙发展,直至清朝。

汉代最为出名的四神纹瓦当中的青龙瓦当,其龙的形态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龙的形象,整个瓦当直接18.6cm,呈灰色,龙昂首卷尾,眼睛直视前方,看似翻江倒海,又像腾云驾雾,充满一种运动之感。青龙又被称为苍龙,是中国古代的东方之神,因此青龙也象征着东方并且名列四神之首。汉代以后就很少出现龙纹瓦当,一直延续到唐中期,除了大量的莲花纹出现以外,另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龙纹瓦当。龙的形态也逐渐成为古代帝王身份的象征,直至明清时期盘龙纹逐渐取代了兽面纹,成了动物纹装饰的主要流行图案之一,龙纹瓦当以发展到一个顶点。

唐代龙纹瓦当在造型上显得饱满、圆润,这与唐代以胖为美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此时的龙纹瓦当,龙身像一条粗大的长蛇,爪子和腿部也显得粗壮有力,身体上开始出现类似于龙鳞纹样的装饰,从龙的颈部到尾巴都有纹饰,而尾部之后没有任何的装饰。龙的额头处多了两根细长的龙角,往后卷曲着,这种纹饰在唐代以前很少见到。到了宋代,龙的形态大体还是保持了唐代的风格,只是在尾部出现了类似火焰的装饰物。元代的龙曲折盘旋,气势磅礴,一副凶猛的样子。而明清时期的龙,脸部刻画的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可以同时看到两只眼睛,这在之前是几乎没有出现的。龙尾部的装饰物也开始区域繁琐,出现了火焰状和锯齿状的纹饰。

元明清时期的瓦当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由于元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瓦当的装饰上大多还是采用兽面纹为主的装饰手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到了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上几乎全部改用龙纹瓦当,皇室用瓦的材质也以黄绿琉璃材质代替了之前的灰瓦。一直到清晚期普通民居的砖瓦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在装饰中的主要地位,于是瓦当的发展也随之停滞起来。

(三)组合型动物纹瓦当

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各种影响至今的思想在战国开始初步形成。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表现在了各种装饰纹样上,其中组合型动物纹瓦当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齐国地处树木茂盛之地,因此人们以狩猎,伐树为生。而木材又是箭杆等的原材料,所以齐国人对树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将树木和狩猎、农耕的场景放到一起描绘,成了这一时期动物纹饰的主要主题,这些纹饰,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反应。到了秦汉时期,组合型动物纹瓦当出现的更多了。比如说鹿的形态就出现了很多种,人们借鹿为“禄”,以鹿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于丰收和繁衍的美好愿望,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把奔跑的鹿和植物、农作物放到一起,更是体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对于丰收的期盼。此外还有兔子和蟾蜍反应了人们祈福纳福、天下统一的吉祥观念。

(四)动物纹瓦当的人文内涵

动物纹瓦当不仅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按照人们心中对于动物的形象加以夸张的想象来进行塑造,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且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的制作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瓦当不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是集绘画、工艺、雕塑制作为一体的艺术,因此是古代人民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在古建筑上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瓦当上的文字和纹饰一直是人们作为了解当时所处时期的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的重要依据,由于瓦当多用泥制或陶制,因此本身便于保存不易毁坏,对于古代的历史、地理、文字发展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瓦当的动物纹装饰集中的体现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意识形式。最终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逐渐的日益寻常化。

结语:瓦当从西周早期开始,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逐渐转向繁荣时期,到了秦汉开始达到鼎盛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时期又慢慢开始走向衰落。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构件,其上的装饰纹样具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包含着传统的礼制思想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地域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揭示不同朝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想。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和建筑的纹样,也是反映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对动物纹瓦当进行朝代演变的梳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提供一定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珊.浅论瓦当纹饰的演变与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2018(17):80-81.

[2]毛磊.陕西地区秦汉云纹、动物纹瓦当纹样研究[D].郑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