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黄珏翟秋金

黄珏翟秋金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目的探究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各含30例患者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4天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比较上,试验组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高达16.67%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并且试验组患者的关节疼痛程度相比于对照组也明显偏低,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对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41-02

目前,临床治疗髋损伤以及晚期髋关节病变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即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临床骨科髋部手术后却最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即为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指在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腔内出现不正常的血液凝结,造成患者的静脉管腔阻塞,进而使其血液回流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1]。若患者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治疗措施,往往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有相关研究报道,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可高达70%左右,而肺栓塞的发生却往往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现象[2]。因此,适当给予一定的预防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降低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法来探究护理干预方法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参与此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4年9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无血栓性病史,且凝血功能一切正常,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并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分别伴有血小板减少以及高血压等症状。6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为股骨颈骨折,21例患者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1例患者为股骨粗隆面间骨折,另有2例患者为全髋翻修。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0例,患者平均年龄(54.21±5.74)岁;对照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9例,患者平均年龄(56.48±3.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凝血状况,并对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以及小腿水肿等高危病人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认真评估患者的相关症状,对患者本身患有的疾病尽早的给予一定的有效处理。②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述手术的前期准备工作,手术流程以及在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并详细为其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原因,并告知患者该并发症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并自觉进行适当锻炼。并叮嘱糖尿病以及其他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对该并发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3]。除此之外,还应叮嘱患者多喝水,并且在术前6h进行禁食,术前4h进行禁饮。③在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叮嘱其在术后采取正确的体位,且两腿之间可适当垫一梯形垫,膝下可放一小枕,以舒适为宜[4]。并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引体向上训练,如此反复可多训练几次。同时,还应认真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锻炼以及关节活动锻炼,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以及拐杖。④术后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并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用弹力绷带将患者的患肢进行包扎,但要注意包扎的松紧度,并随时关注患者的皮肤状况。⑤术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当患者麻药退后,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以及跖屈活动。在术后第二天指导病人进行患者肌肉的被动收缩运动,并逐步帮助患者开始患髋关节以及患膝关节的被动训练。术后第3至6天,协助患者在患髋伸直的状况下对患肢进行内收以及外展运动,并帮助患者坐起,但要避免髋关节的屈曲大于90度。若患者在坐起时并无不适感,则可适当借助工具进行站立以及行走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进行护理效果的对比分析[5-6]。

1.3观察指标14d后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关节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疼痛程度的确定标准:患者无痛感为0级;患者有轻微痛感,但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为Ⅰ级;患者痛感明显,且其睡眠质量受到疼痛的影响,患者需服用镇痛药物为Ⅱ级;患者的疼痛感十分明显,以至于不能忍受,需服用强力镇痛药物进行镇痛为Ⅲ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的对比,卡方检验用于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14天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的比较上,试验组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高达16.67%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详情见表1。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以及老年骨质疏松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即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但患者在进行该类手术后却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即为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则可会对患者的下肢恢复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致残或者部分功能丧失,严重者还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因此,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8]。

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的给予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患者术前的手术评估、健康教育普及以及康复训练的提前指导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试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在术后的疼痛程度也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尽早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对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雪莲,陈晓青,郭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10-111.

[2]黄娇鸿,盛振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医正骨,2014,24(2):73-74.

[3]徐明霞,周艳.护理干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0):2610-2611.

[4]党爱林.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6):44-45.

[5]李玉,吴婷婷,王娇.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检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38-239.

[6]李卫敏.髓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河北医学,2014,20(6):1044-1045.

[7]昊雪梅,朱蓓.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8):1389-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