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治疗中风病偏热型24例临床观察

/ 1

风引汤治疗中风病偏热型24例临床观察

马显彪焦建平

马显彪焦建平(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中医院山西黎城047600)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9-0217-01

自2001年12月至2008年12月7年时间内,我采用风引汤治疗中风病偏热型,经30多例患者的临床观察,疗效甚为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24例整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治疗本病的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52岁~67岁,病程1个月~3年。24例全部为住院病例。全部病例符合中风病偏热型的诊断依据:肢体瘫痪不用,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如醉,头目胀痛,目弦耳鸣,身热口苦,舌质红,脉洪大有力者。

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风引汤进行治疗。

方药组成:寒水石15-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滑石18克(另包)、赤石脂15-30克、白石脂15-30克、紫石英10-30克、石膏12-24克、大黄6-9克、干姜9克、桂枝6-9克、甘草6克。

具体用法:上药每日煎服1剂,嘱连服7天停药1天。日服2次。14天为一疗程。

3临床效果

本组病例多数患者服2个疗程,少数患者服3~4个疗程。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行动自如,语言清楚,可做轻微工作或家务劳动为治愈;经治疗后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吃穿可自理,拄拐行走,语言清楚或欠清楚为显效;经治疗后60天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结果24例中,治愈18例,占75%;显效3例,占12.5%;无效3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

4典型病历

患者宋××:女性,64岁,居于黎城县坟郊村,2008年11月27日下午3时入院。于一年前曾因脑血栓形成,发生左侧上下肢瘫痪,经服中药治疗已能活动。于前天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生头晕,继之流涎,同时发现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既往除有左侧偏瘫史外,有高血压史6年。目前除左侧偏瘫外,有大便干、口角流涎、头晕、左侧上下肢麻木感。观其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88次/分。血压l54/100mmHg。意识清楚,讲话不甚灵利,口角流涎,面赤有神,左侧上下肢不能自主活动。Babinski氏征左侧阳性右侧阴性,CT诊为“右侧基底节血栓形成”。证属“中风”偏热型,治宜“清热熄风”,用风引汤加减:生石膏12克,生牡蛎18克,生龙骨18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寒水石12克,干姜6克,滑石12克,紫石英12克,赤石脂l2克,白石脂l2克,大黄3克,蜈蚣3条,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每日煎服1剂,嘱连服7天停药1天。服7剂后,头晕、口流涎等明显减轻,大便转为通畅。服至10剂后,左上下肢即已开始逐渐能自行活动。服至14剂后,即可自行起床,由人照顾扶床站立并可移动行走。服至20剂后,患肢麻木感消失,且可一手持手杖及另一手扶床活动。服用28剂时,体力增加,单手使用手杖即可行走。流口水消失未发,且讲话灵利近如平时。但有些胃中不适、轻度烧心。舌苔转为薄白,脉象弦而不数,虑及久服寒凉有碍于胃,随停用“风引汤”,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调理脾胃。服用6剂后胃脘不适等证消失而愈。愈后于2009年3月10日随访,患者愈后未发。

5体会

(1)风引汤源于《金匮要略》,该书《中风厉节病》载有“风引汤除热瘫癎”一节简文,该方由大黄、干姜、龙骨、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桂枝、甘草等组成。共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于大人风痫掣引,小儿惊痫瘈瘲,日数十发者。(2)本方用大黄、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用龙骨、牡蛎、紫石英潜阳熄风,用桂枝、干姜温通疏散,用赤石脂、白石脂收涩益阴,用甘草、滑石益气渗利,共奏清热潜阳熄风之功。(3)本方之妙一在于该方在大堆清热泻火、重镇潜阳药中,反佐以辛热升散之桂枝、干姜,微妙至极,一则防其寒凉太过伐伤胃气,一则寓有宣通气机“火郁发之”之意。如此配伍,清镇而不过于沉降,宣通反助其泻火之势,实乃清热潜镇、定惊熄风之良方。二在于滑石、寒水石与膏、黄同用,可使结滞于上的水毒,迅速下行,这和西医高渗脱水的方法有殊途同归之理,而疗效则过之。三在于紫石英、牡蛎为镇静安神药,可助石膏之不及;赤石脂、龙骨为收敛固涩药,以防大黄之过泻,如此配伍可见本方组织严密,目的明确。(4)该证多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是由于气机升多降少,气血并走于上所致,即《内经》所谓厥逆也。本方用石膏辛凉重坠,不仅能清脑热,还有很好的镇静作用;大黄苦寒下走,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能起诱导作用而降低颅压。二药合用,以改变气机升多降少者,使之降多升少;气血并走于上者,使其并走于下,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5)使用本方来治疗中风病偏热型,是以证候为依据的,即患者必须表现为明显的热证、实证(如上案),脱离具体证候来谈使用处方,是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