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7
/ 2

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袁权张晓东倪卫廖锐林德智(通讯作者)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目的: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50例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成功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1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16.00%)(χ2=4.00,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但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118-02

中心静脉置管时临床常采用的液体治疗、药物治疗重要手段之一,而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逐渐进步以及人们对于医疗工作需求的不断转变,如何在穿刺置管中减少对机体损伤、提升侵入性操作安全性也成为广大患者群体与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2]。在本研究中,笔者为了对比中心静脉置管时运用腋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差异,特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中抽选出100例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31例男性,19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1~82(74.14±2.55)岁;置管时间为3~10(5.26±0.63)天。50例观察组患者中,29例男性,21例女性;患者年龄为50~84(75.25±2.17)岁;置管时间为2~9(5.19±0.48)天。经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方式,对照组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具体方法如下。

1.2.1锁骨下静脉穿刺选择患者锁骨中外1/3处下方部位为穿刺进针点,针尖方向准确对准患者胸锁关节,采用一边进针、一边回抽的方式保障针筒内能够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当回抽发现有静脉回血情况,且针筒抽吸通畅、抽出的血液色泽暗红,则表明穿刺针已处于患者锁骨下静脉内。

1.2.2腋静脉穿刺首先,在患者体表划线定位,分别取两条线,称之为A线与B线。A线即患者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之间的连线;B线为患者胸骨角与肩岬骨喙突之间的连线。将A线内、中1/3处的交点设置为C点(该点即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而B线的外、中1/3处交点设置为D点。其次,以D点为进针穿刺点,针尖方向准确对准C点,在X线影像学环境下,于C点处准确刺入患者静脉。值得注意的是,进针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夹角应当控制在30~45°范围内,且穿刺进针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一致,均采用一边进针、一边回抽的方式。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即标准导管皮下送入顺利、无曲折现象,且置管长度满足置管要求,并确保输液通常,则视为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即1针穿刺成功或皮下探测血管在2次以下。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0.00%(45/50),对照组为92.00%(46/50),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χ2=0.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16.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两组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属于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危重症患者而言,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无疑缓解了他们静脉通道难的问题。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的普遍推广应用,置管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与痛楚也成为了置管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较多,包括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以及PICC置管等[3-4]。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使用时间最长,但实践结果显示,由于人体锁骨下静脉于动脉位置间隔相对较小,在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容易误穿动脉。而由于锁骨部位阻挡的原因,一旦因误穿动脉而引发大出血情况,也不便于及时止血。此外,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时也容易损伤患者胸膜顶,因此,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也相对较大。

腋静脉穿刺技术起源于1987年,发展至今其技术也相对成熟。在本研究中,5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另50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腋静脉穿刺,结果显示,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腋静脉穿刺同样可收获较高穿刺成功率。但从穿刺所诱发的不良反应上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此提示,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腋静脉穿刺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穿刺操作难度不大;②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动静脉距离较远,因此误穿动脉意外风险小,且运用腋静脉穿刺时,其穿刺点远离患者胸膜顶,不易造成气胸、血胸情况,操作安全性较高。同时,行腋静脉穿刺时,穿刺针与胸前壁成一定角度,加之肋骨的屏障作用,故而显著降低了穿刺进入胸腔的可能[5]。③若不小心损伤腋动脉,由于不存在遮挡的骨组织,故而可及时止血。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相比,腋静脉穿刺置管,可有效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可降低穿刺意外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C,Martin,JA,Si1va,JE,Romo,LA,Barcena,S,Saboya,C,Marian.Analysisoftheuseofcentralvenouscatheters,mortalityand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inpatientsadmittedtotheICUandafterdischargetoward[J].Intensivecaremedicineexperimental,2015,3(Suppl1):A891.

[2]孙旭.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脑梗死昏迷长期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3):125-126.

[3]王靖,李娜,齐云霞,等.PICC与传统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途径穿刺置管在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19(05):798-800.

[4]白玲.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41-42.

[5]江静敏,蒋艳华,秦英,等.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2017,38(0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