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院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急诊科院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刘平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目的提高急诊科院内抢救的能力与水平,挽救患者生命。方法探讨急诊科院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结果与结论医院领导及科室高度重视急诊科院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急诊科现状,提高抢救质量。

关键词:急诊院内抢救;问题;应对策略

[Abstract]ObjectiveToimprovetheabilityandlevelofemergencycareinhospitalofEmergencyDepartment.MethodDiscuss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EmergencyCareofEmergencyDepartment.ResultsandConclusionsTheleadersandofficesofhospitalattachthegreatimportanceoftheproblemsinemergencycareinhospitalofEmergencyDepartmentandtakerelatedmeasurestochangethepresentsituationtoimprovetheefficiencyofrescue.

[KeyWords]:EmergencyCareinHospitalofEmergencyDepartment;Problems;Contermeasures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是院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窗口,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抢救工作,挽救患者生命将是急诊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本文总结急诊科院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院内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

1.1急诊不“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使小病也要扎堆大医院,急诊拥堵现象密不可分的就是大量非急诊患者的涌入使所有的患者候诊时间延长,造成危重患者的诊治时间延误,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导致了急诊不“急”。尤其是夜班期间,急诊值班人员相对于白班少了很多,而往往夜班是病人相对较多的时候,一些非急症病人也来看急诊。这往往是大部分医院急诊科共同的“尴尬”。在医院中,一般而言,抢救室是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场合,其抢救质量的优劣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1]。而由于急诊科医生人员的不足,医生除了看普通急诊以外还要兼顾抢救室的病人,未做到分区救治,严重影响了危重病人的救治,还违背了急救医疗程序。

1.2医护急救能力不足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且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深造的机会也少。高年资的护士年龄较大,对于急诊工作不能胜任,转投其他部门科室,低年资护理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多,其素质参差不齐,使其综合素质更为的偏低。急诊科特殊的工作环境致使优秀的医生和护士不愿在本科工作,而大多刚毕业分配的护士,无工作经验,急救意识差,导致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低[2]。

1.3医患“沟而不通”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是医患关系最为敏感的科室。急诊抢救中遇到的病种多、病情急、跨专业、抢救事件频繁,而经常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有的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及治疗效果的估计过于乐观,对正常的临床诊治、操作及相关检查并不理解与配合,而在抢救中医护人员往往只重视诊断是否清楚、措施是否有效,忽略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从而造成误解。如果恰好医护人员在沟通上做得不够,就会引发对立冲突[3]。

1.4抢救流程不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多,同时病死率高,这就要求医护配合默契,保证急诊抢救迅速、准确、有效。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急诊救治工作的繁重复杂,不能确保每个工作环节都准确及时以及无遗漏,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后以及转归。

1.5抢救药品、物品未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危重患者的抢救是急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抢救物品的应用则是抢救工作的关键[4]。在医院急救物品的管理中要求其达到100%的完好率,随时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急诊抢救病人用药一般都执行的口头医嘱,待抢救结束后再补开医嘱,但有时候医生未能及时补开医嘱,护士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及时补充,导致在连续抢救时再使用便会出现药品不够用或无药可用的情况;有损坏的急救器械没有张贴已“坏”的标志或者及时送修仍放于原定位置,而有些护士在交接物品时轻描淡写,流于形式,未认真检查急救器械的数量以及使用情况,如果遇到危重病人需要使用时出现手忙脚乱而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

2.应对策略

2.1医院领导要重视急诊工作急诊科是医院的抢救重地和前沿窗口,医院领导应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强调各科室必须优先安排急诊抢救病人的检查及住院等,并纳入科室的考核指标,确保急救生命通道畅通。科室负责人也要灵活安排值班医护人员,夜班期间可以安排加强班等,减轻夜班人员的工作量以保证急危重症病人能得到最大的救护和后续的治疗,从而减轻急诊科工作压力。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普通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将有效地克服急诊不“急”,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2.2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科室想要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强科的策略。急诊科人员的大量流动而且医护质量低。这将大大影响医院及科室的长足发展,因此医院方面应该充分解决急诊医护人员学习、进修及薪资等方面的问题,使真正的人才能够愿意从事急诊工作。同时,年轻的护理工作者应尽快熟悉抢救流程,不断提高和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技能操作的训练,包括基础操作训练和专科技术操作[5]。要对护士的基础操作进行考核,每月选择一项进行抽考,应着重培训急救技能,例如:心肺复苏术、吸痰、洗胃、心电监护、电击除颤、配合插管以及呼吸机的相关使用。从而使其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和抢救能力。

2.3加强医患沟通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做到急、稳、准,忙而不乱,先抢救后收费,使其“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医疗的整个过程中[6]。在抢救开始的时候与患者及家属早沟通、充分沟通、及时沟通,能够化解潜在的医患矛盾,对及时、顺利、有效地开展急诊抢救工作至关重要[7]。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移情,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处境,允许患者及家属适当的情绪发泄,说话语气态度和蔼,恰当的运用非语言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及时、如实、准确、全面地记录急诊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变化进行的诊疗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我们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的实时沟通与交流的详细内容,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字盖章,能够使急诊的医患沟通工作更加完善,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对患者的诊疗自己全程知晓且无异议,从而尽可能的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也能够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最真实地还原整个诊疗经过,为纠纷的处理提供最有力的法律证据保障[8]。

2.4完善及优化抢救流程:临床路径的运用在急救工作中,采用临床路径可以为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优化步骤和程序。临床路径的制定可使医务人员有序、有计划的进行工作,各参加人员职责明确,使抢救忙而不乱,有效地缩短了抢救时间[9]。制定急危重患者抢救的路径,使其成为科内人人应知应会的内容。实践证明这改变了护理工作盲目机械被动执行医嘱,从而提高医护之间的默契值。采用临床路径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有效、有预见性的服务,这将大大减少因个人的水平和能力而造成的疏忽和遗漏。这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2.5保证抢救药品、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加强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完好率达到100%,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抢救的需要。急救药品、物品应做到了定位放置、定数量、定种类、定期消毒,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专人管理。通过规范化管理,使急救药品完好率达到100%。保证急救器械的摆放定数、定位、定期,对简易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要求每天检查调试,如果发现故障,应做好故障登记并及时送修。通过控制与管理,使得医护人员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心理踏实,杜绝了操作时的手忙脚乱,从而提高抢救效率。

3.结论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和患者对于急诊抢救的工作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急诊科的院内抢救能力更是体现了医院的急救质量与水平。本文围绕急诊科院内抢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策略。只有医院及急诊科高度重视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医院在急诊急救各方面的投入,建立一个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急救团队,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陈胜棣,陆妍楠,黄绮云.《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士(中旬刊),2012,29(6):34-35

[2]粱惠芬.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10,20(10)

[3]王方松.论医患沟通的实现[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17):10.

[4]任红伟.急诊护士在使用急救物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16(1)

[5]张永翠,王小鹏,刘丽丽援急诊科年轻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7:21-22

[6]郝爱民.创新医患沟通举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1):121.

[7]殷文朋,周海江.急诊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5,16(7).

[8]李华进.急诊医生接诊技巧及急救措施的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173-174.

[9]宋雁宾,王蔓,曹阳,等.不明原因昏迷患者抢救护理的临床路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1,2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