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男中音声部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浅谈男中音声部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运用

刘茂林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男中音,这一声部的演唱无疑在声乐艺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作曲家创作的众多歌剧中,男中音都被赋予着力量和震撼的角色,在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大师威尔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歌剧创作中,以男中音角色为主角的歌剧《弄臣》《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剧目成为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在歌剧中的角色往往是“力量的、辉煌的”,为了充分体现剧情的冲突和突出人物性格的张力,以达到更为强烈的舞台效果,很多男中音演唱者在演唱时追求一种“大管道”“全共鸣”的强有力的歌唱状态。这种强烈的听觉感受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在舞台上也受到极大的欢迎,但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的诞生,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很多人认为男中音不该刻意的追求声音夸张和做作,应该用一种更自然地更美的声音来演唱作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为载体探索男中音声部该如何运用。

一、“戏剧”男中音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运用

一般来说我们把男中音分为“戏剧男中音”和“抒情男中音”。通常所说的“戏剧”男中音,主要是指音色更为宽厚、拥有更强的声音力量和声音密度的一类男中音。戏剧男中音在发声方式上更为注重腔体的打开,即软腭抬高、喉位放低,实现一种在“大管道”里以更深的气息和共鸣位置来进行唱歌的感觉。在不同的艺术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的意义和内涵决定了演唱风格的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戏剧”男中音风格的曲目有《满江红》、《故乡》、《大江东去》、《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其歌词的意境和诗词的平仄韵味,营造了一种恢宏的气势和悲壮的氛围,因此在演绎此类作品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有富有变化的语气,要拥有应对音域大跳的能力所以演唱的风格不能是轻松明快自然抒情风格,而是一种偏低沉、厚重的戏剧声音色彩。为了表达这一类的角色形象,“戏剧”男中音的演唱特点在这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中国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正是一首需要“戏剧”男中音来演绎的一首作品。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首先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并企图继续侵占华北和中原地区,大批的中国人民在炮火声中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从东北到华北,又到西南地区的嘉陵江边,逃亡的中国百姓思念自己的故乡,怀念他们的亲人,而这首歌正是在这个愤怒的时代诞生的,是一首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起来反抗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的第一句“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上方就是“f”记号,旋律低沉婉转,就需要在演唱时表现出忿恨和沉重的心情,声音色彩应该低沉和坚定。到第二段,“我必须”到后面的两个“我必须”用不同的音高和节奏的对比来表现这一信念,这一段的旋律也是层层递进,音区升高,节奏拉宽,具有一种喷薄而出的效果。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声音色彩如同海浪一般,一波更比一波强烈。

二、“抒情”男中音在中国艺术歌曲的运用

所谓的抒情男中音,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跟戏剧男中音相比声音更为柔美抒情的男中音。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声音的色彩上,抒情男中音更体现出一种优美和圆润,有人称这类男中音的嗓音如“天鹅绒”一般柔软。而在演唱风格上,与戏剧男中音演唱所达到的力量感和厚重感不同的是,抒情男中音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连绵不断的情感,或是带有小跳跃的跑动风格,在歌唱上更倾向于塑造音乐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叫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花非花》、《怀念曲》是典型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此类作品运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一首歌就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一首歌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首准确全面地表现一幅画面、一种情愫那细腻、准确的艺术处理,更是让你总想继续留走在旋律间而舍不得离开,浓烈的体现了其独立性和单线条感,内容和歌词结合的也非常妥帖。

《玫瑰三愿》该曲由黄自根据韦瀚章的词作谱成,作于1932年。歌曲用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借“玫瑰花”许的三个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摧残真善美的邪恶势力不满,对遭受欺凌的弱者的同情,旋律平稳、柔和,描绘了玫瑰开放时的绚丽姿态,在演唱时要做到歌唱旋律与语言结合好,注意咬字、吐字的语感,声音要柔和、集中、平稳。可以根据词曲的变化合理适当的运用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三、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画面感生动,歌曲中既有抒情性也有戏剧性,因此男中音声部在演绎此类作品更得心应手,能更好的抒发歌曲的跌宕起伏,其音色的特殊性更能表达歌曲的意境。但也应该“量力而行”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戏剧、过瘾,更应该注重艺术本身的美。

作者简介:刘茂林(1994.11-),男,江苏淮安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声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