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赵泽绪

赵泽绪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262703

摘要:作为专职教师,要正视现实,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考虑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思考解决此种情况下各种问题的具体措施,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和人际关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学生,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情感的载体,使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能得到激情的感染,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爱学生教育方式教师语言

有媒体曾报道,博兴县实验中学学生小蕊离开自己的座位,在跟监考老师请假之后,来到四楼厕所,刹那犹豫之后,纵身跳下了教学楼……此前,据称学校老师刚刚从该女生宿舍中搜出了两部属于她的手机。自杀前,她在自己的手臂和手背上分别写下了最后的遗言:“老师,我知道你对我有偏见。对不起,打扰了,爸爸妈妈……”;“我早就不想活了,只是您给我提前了”。此事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一种共同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了。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思想也越来越早熟,甚至敢于同老师“无理争三分”了,学生思想中的“师道尊严”意识逐渐淡化,他们不再是昔日唯命是从的“奴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作为专职教师,我们要正视现实,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彻底改变往日“教师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抱怨当今学生的“不听话”,而应该考虑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正视事实,思考解决此种情况下各种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和人际关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未必是暴跳如雷的大声斥责,更不能是有伤学生自尊的恶语中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记得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我发现一名男同学的学习成绩从班内的三十多名一跃成为十五名,据了解,成绩里面可能有一定的“水分”。但是,该生性格内向,上进心强,于是我在与其谈话时,对其成绩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表扬和鼓励,丝毫未表露出怀疑之意。以后的学习中,该同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成绩稳中求进,当年高考以568分的理想成绩考入了济南大学。这不就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吗?倘若当时对其只是一味地批评,其结果未必如此吧?同办公室的王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件事:他所教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似乎心事重重,学习也不认真,但可以看出他是比较聪明、有较大学习潜力的。于是王老师经谈话得知,他因家境贫寒,有一定的自卑感和沉重的心理压力。王老师拿出500元钱给他,并且说:“这钱算是我借给你的,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再还我吧。”本来升学几乎无望的一位学生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思想的改变,他们自尊心增强,追求自由和平等。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怕吃苦、爱享受,父母对他们有求必应。诚然,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班级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脾气暴躁、娇生惯养、情绪不稳定或具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就应该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必要时采取“冷处理式”的批评,不要急于求成、激化矛盾,非在当时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更不能因为气愤或为挽回老师的面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喝斥,以尖刻、冷酷无情的语气冷嘲热讽、揭疤究底,将学生一棍子打死。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学生发扬优点、改正错误,并不是吹毛求疵、泻愤整人。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素质教育已在全国各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那种以打骂、惩罚来教育学生的方式已被历史所淘汰。作为一个新世纪的班主任,面对班内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教育方法是多种的,但其中一项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心与心的交流,通过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交换意见、融洽感情、增强信任、解决矛盾,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情感的载体,或者激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直抒其意,或者委婉含蓄,使喜怒哀乐皆恰到好处,使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能得到激情的感染,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老师的教导就会无动于衷,严惩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么能教育好学生?

总之,教育方式灵活机动,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和意向在强烈的激情和欲望的作用下化为语言、动作及表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自己的语言像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像火炬,能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像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