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积中医辨证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肝积中医辨证治疗

刘海龙

刘海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16)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412-03

【摘要】肝积又名肝癥。《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日肥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曰:“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爪甲枯黑。”肝积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润,疏泄失职所致的,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肝硬变。本病较难治愈,调治不善常并发臌胀,或出现大出血、肝厥,还有演变成肝癌之可能。

【关键词】肝积肝硬变中医治疗

(一)现代治疗

1.一般治疗:适当减少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肝功能显著损害或血氨偏高的患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腹水者应少盐或无盐饮食;禁酒,避免进食粗糙、尖锐、刺激性食物。

2.支持疗法:失代偿期患者进食甚少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静脉高能营养,或给予高渗葡萄糖,注意补充维生素及钾盐,酌情给予氨基酸、鲜血或血浆制品以及脂肪悬液等。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改善肝功能为主,抗肝纤维化治疗尚在研究之中。

4.并发症的治疗: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常见的并发症有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二)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证

证候:肋胁胀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5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

湿滞较重者,加苍术、川朴。

腹胀甚者,加木香、佛手、郁金。

食少纳差者,加砂仁、陈皮。

2.瘀滞肝络证

证候:右侧胁肋刺痛,肝脏肿硬,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颈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行气化瘀通络。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炙地鳖虫各10克,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加减:

胀满甚者,加沉香、降香、莱菔子。

有出血倾向者,加兰七粉、白茅根。

大便秘结,加枳实、大黄。

脾大明显者,加服鳖甲煎丸。

3.寒湿困脾证

证候:右胁疼痛,肝脏肿大,脘腹痞胀,下半身肿,手足不温,口和不渴,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制附子、党参、白术各10克,干姜6克。泽泻、茯苓、大腹皮各15克,车前子30克。

加减:

兼见阴黄者,加茵陈。

腰膝酸困者,加杜仲、川断、狗脊。

神志异常者,加菖蒲、陈胆星、广郁金或至宝丹。

4.肝脾气血两虚证

证候:右胁疼痛,腹部胀大,面色萎黄,视物昏花,心悸健忘,纳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肝。

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减。当归、白术、太子参各15克,白芍30克,熟地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胃纳差者,加鸡内金、木香。

胁痛明显者,加香附、川楝子、元胡。

5.肝肾阴虚证

证候: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治法:滋补肾阴,柔肝软坚。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生地30克,山茱萸15克,怀山药15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阿胶10克,炙鳖甲(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

加减:

潮热起伏者,加银柴胡、地骨皮。

津伤渴甚者,加知母、沙参、天花粉。

神志昏迷者,急用安宫牛黄丸,凉营清热开窍。

出血甚者,用大黄末或三七粉止血。

(三)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舒肝止痛丸:口服,成人每次4~4.5克,每日2次,小儿酌减,用于肝气郁结,胁痛不舒者。

(2)五灵丸:口服,每次1丸,1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证。

(3)大黄·虫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瘀阻肝络,郁结成块者。

(4)复肝丸:饭后开水送服,每次3克,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久病正虚瘀阻之证。

(5)磨积散:口服,每次2~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功能理气活血,消痰化瘀。

(6)肝复乐片:口服,每次10片,每日3次,2~3个月为1疗程。用于本病各型。

2、针灸疗法

(1)期门、肝俞、膈俞、太冲。毫针刺用泻法,留针,不灸,亦可根据病情选用局部腧穴或在积块的左右上下进行针刺,以通畅局部气血,加强消积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证。

(2)期门、太冲、三阴交、膈俞、血海、脾俞、胃俞。毫针刺行泻法,不灸。用于瘀阻肝络,血滞较甚之证。

(3)章门、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血海、太冲。毫针刺,平补平泻法,阳虚加灸。用于正虚瘀结之证,若阴伤者,加太溪、三阴交,若湿热与瘀血搏结而成黄疸者,可加阳陵泉、三阴交。

(4)肝俞、膈俞、阳陵泉、支沟、足三里。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用于肝区胀满疼痛者。

(5)灸法:气滞湿阻取穴以膻中、气海、足三里、内关、中脘为主;寒湿困脾取水分、水道、建里、中脘、天枢、足三里;湿热蕴结取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三焦俞为主;肝脾血虚取膈俞、肝俞、章门、期门、中封为主;脾肾阳虚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复溜、涌泉;肝肾阴虚取肝俞、中脘、足三里为主,每次取4~5穴,将葱白捣烂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多壮,使局部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每日1次,7日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日。

(6)穴位注射法:参考上述取穴,可选用50%丹参注射液,654-2、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进行穴位注射,每次选取2~4穴,可一种药单独注射或几种药交替应用,每日或隔日1次,2~3周为1疗程。

(7)章门、期门,自制备5%麝香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100毫克,每次注射2毫升,双侧穴位交替,每周注射1次,4周为1个疗程。

(8)耳针疗法:取肝、胃、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中度刺激或留针。

参考文献

[1]中药辨证配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分析-《中医药临苍又尽?008年04期.

[2]王学章,林越汉.中医辨证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3]丁怡敏,孟祥仁.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6,8:56.

[4]刘士敬.治肝莫伤肝[N];中国医药报;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