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 2

按摩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聂晶莉

聂晶莉(江西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江西南昌330006)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417-02

按摩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按摩多采用循行于颈项、脊背、四肢等部位的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起到输理全身阳经,通行阳气,促进恢复的目的,是脑性瘫痪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法。在实际操作时,先以循行经络走向推按疏通经络,再配合其他按摩手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特定部位按摩的疗效,是建立在对运动障碍及其部位的准确评价基础上,应结合现代解剖学、运动学等,准确地了解造成运动障碍的原因、部位、肌张力障碍的性质及程度,并选择正确的按摩手法。一般来说,按摩时应遵循“以柔克刚、以刚制柔”的原则,对于痉挛的肌肉采用轻、柔、缓的手法,对于迟缓无力的部位,则使用较强较重的刺激手法。

对于痉挛型脑瘫,按摩手法原则应痉挛部位手法轻缓,拮抗部位力度稍大,逐渐达到屈伸或其他活动到位后牵拉保持片刻。

研究证实,中枢神经损伤后,成对的主动肌—拮抗肌中,其中一个相对兴奋性过度。从协调肌群相对关系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脑瘫的不同临床类型:胎儿为适应子宫形状,肢体屈肌张力相对高,呈屈曲状,生后为达到翻身、爬、坐、走、屈肌张力自上而下逐渐下降,伸肌张力逐渐上升,这一规律由脑支配,并通过中枢与外周的相互作用而渐趋完善,脑损伤后,这一规律被破坏,肢体屈肌张力未及时下降,伸肌张力未有效上升者临床表现为痉挛型,两者不协调为徐动型,暂时均下降者为肌张力低下型,因此,对痉挛型脑瘫的按摩治疗必须明确区分痉挛肌群及拮抗肌群。痉挛肌群主要用轻缓手法减轻牵张反射,拮抗肌群主要用较大力度增强肌肉收缩力量,两种按摩手法不得相反。

一、针对不同障碍的主要按摩穴位、肌群及手法主要有

头后仰,颈背肌张力增高所致者应轻缓叩击颈背,轻缓按揉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拮抗肌为颈深肌,可采用屈伸及左右转动头部的牵拉方法加强其力量。

紧张性头偏斜,轻缓按揉头偏向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较大力度按揉面朝向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手握拳发紧,轻缓按揉劳宫、内关、鱼际、四缝穴及前臂屈肌,推压外展拇指,推伸其余四指,用较大力度按揉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穴及前臂伸肌。

屈肘,轻缓按揉肱二头肌,较大力度按揉肱三头肌。

上臂内收姿势,轻缓按揉同侧胸、背肌群,较大力度按揉肩骨禺穴及岗上肌、三角肌。

上肢屈肌、伸肌张力增高,均可进行上肢屈伸牵拉,患儿仰卧,两人操持时一侧上肢外展、外旋,手心朝上伸展,另侧拇指内收,手指屈曲,屈肘内收,前臂稍旋前、屈腕,保持1-3min,交替3-4次。

下肢剪刀样姿势、剪刀步,轻缓按揉血海、解剪穴(血海后1.5寸、上4.5寸)及大腿内收肌群,较大力度按揉环跳、风市穴及臀部深层、大腿外侧肌群,可在仰卧、坐位、骑跨抱位时进行分腿牵拉。

尖足,轻缓按揉委中、承山穴及小腿后侧肌群,轻缓捏拿三阴交、悬钟穴、昆仑、太溪穴,足背屈牵拉,较大力度按揉足三里穴及小腿前侧肌群,点压足三里达到引发数次足背屈动作,研究显示,刺激胫前肌及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小腿前侧肌力量,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做下肢屈伸牵拉,患儿仰卧,两人操持时一侧屈髋、屈膝、足背屈,另侧下肢伸展,足向底侧屈,保持1-3min,交替3-4次,亦可一人操持,一侧屈曲,另侧伸展,交替进行,脑损伤动物实验显示,对受累肌群的牵拉能促进肌肉生长和减低牵张反射兴奋性,阻抑肢体瘫痪[1]。

较严重尖足、剪刀步,可增加捆站牵拉腿,用站立板捆站训练后松解一侧下肢绑带,操持者将该下肢轻缓向前上及适宜外展方向牵拉,并保持足背屈70°-80°,牵拉到位后保持片刻回原位再牵拉,双下肢交替或侧重一侧。

较严重四肢瘫,可增加脊柱节段性按摩,沿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从骶部到颈部推摩,按揉,并上下挤压,左右挤压椎间隙,上肢障碍以颈胸段为主,下肢障碍侧重腰骶段或深压夹脊穴,在背部脊柱两侧椎间隙分别用拇指向脊柱方向深压,然后用中指于椎体间及椎间旁叩击。

足内翻,较大力度按揉阳陵泉穴及腓骨长短肌,第三腓骨和趾长伸肌协助,可促足向外翻的动作,有助于纠正足内翻。

足外翻,较大力度按揉足三里穴及胫前、后肌,还有踇长屈、伸肌,趾长屈肌协助,可促足向内翻的动作,有助于纠正足外翻。

屈膝,轻缓按揉膝后腘绳肌腱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大腿后侧肌群,较大力度按揉大腿前侧肌群,以股四头肌为主。配合髌韧带和后交叉韧带限制屈膝。

屈髋,患儿俯卧,操作者一手压臀,另手扶持下肢向上牵拉髂腰肌,揉按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

二、徐动型脑瘫

肩背脱敏叩击,患儿俯卧,施者先隔衣颈背抚摸,用温暖的手接触皮肤触摸,再用指腹轻叩击,逐步过渡到用指尖轻至中度叩击。

肩、骨盆牵拉,患儿骑跨在圆滚上,施者扶持一侧肩及对侧骨盆向相反方向牵拉,到位后保持1-3min,再操持对侧,左右交替,亦可于垫上或球上进行。

交叉模式即在模式床上进行的模拟俯爬的被动压摩牵拉,由3人操持时,一人扶头,另二人各操持一侧上、下肢,有节律地转动患儿头颈,屈伸四肢,压摩掌指及足底内前侧,每日4次每次50-150节,每50节1-2min。

三、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根据不同月龄,选择扶持俯卧肘支撑控头,扶坐扶蹲,扶站等体位进行抗重力持重训练及全身力度较大的按摩,叩击拍打等。

对于具有构音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除常规的语言训练方法外,我们结台穴位按摩方法来辅助治疗,主要按摩额下回的后部(在优势半球的三角部和岛盖部),并且很为家长所接受与配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

综上所述,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传统的矫形手法,对于矫正姿势、改善运动有着较好的作用.同时强调推拿按摩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保持中医特色,突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功能康复的优势,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语言、智力、听力及视力功能。

参考文献

[1]谢芹.痉挛的物理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83-86.

[2]王振芳,温晓刚,董志云.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