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研究

张裕琪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100)

摘要:目前,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003年刘晶波出版了《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系统地对我国师幼互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研究师幼互动的热潮。本研究对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做了分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绪论、目前师幼互动中的现状以及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其中绪论章节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问题的提出,笔者提出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多方面活动中(不管是集体活动亦或是区域、游戏活动)促进高质量师幼互动?通过阅读文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师幼互动模式多样化、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建构情感型师幼互动(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以及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建议从而共同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师幼互动

一、绪论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然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但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按照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理应有大的发展与进步,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就整体而言,存在数量发展重于质量发展,规模扩大硬于体制机制改革,园所建设实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2]如何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世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中,“师幼互动”这一名词被广范使用,作为过程性质量的主体,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众多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并会对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师幼互动作为一个师幼互动双方双向建构的过程,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在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教师要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班级环境,这些互动不仅是互惠的,而且对师幼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3]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的新趋势

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未来中长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是目前学前教育现象不容乐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较为突出;师生比严重失调等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渗透着重视师幼互动的教育理念,提倡幼儿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组织活动,成为幼儿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教育活动的情境下,师幼互动显然已经成为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贯彻《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目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教育质量,师幼互动作为过程性质量的主体,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新趋势。

2、教师层面--师幼互动研究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

瑞吉欧曾说:“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教师要与幼儿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身份,目前我国师幼互动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即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另外还有师幼互动模式比较单一等等。师幼互动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周欣教授(2005)指出,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师幼互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逐步地转变教育理念,变换视角,走进孩子;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儿童观;确立“合作探究,共同建构”的教育观;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4]

3、幼儿层面--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的研究证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脑科学研究者发现,儿童早期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有助于促进他们大脑的发展,另外与教师有情感安全性关系的幼儿对同伴更为友好,在互动中很少发出侵犯性行为,[4]高质量师幼互动能够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恋性,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本身就缺少安全感,积极的师幼互动情感经验有利于幼儿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行为习惯,当然也对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笔者有幸在“陕西省美伦天成幼儿园”半日活动中观察师幼互动现象并记录,从中分析观察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需要完善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问题的提出

正是由于目前幼儿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学前教育发展又不容乐观,教师和幼儿同作为主体,但其之间由于缺乏一种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从而影响到整个幼儿园教学质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多方面活动中(不管是集体活动亦或是区域、游戏活动)促进高质量师幼互动?是笔者想要研究的问题,当然也是难点。

二、目前我国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多数研究指出当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主导地位明显、师幼互动模式单一,例如马玲亚的研究指出师幼互动中,大部分教师是主导者,而作为主导者,教师往往会主导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幼儿会更加依赖教师,并表现出服从的态度。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拥有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孩子们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尊重与体现。[5]当然这也是师幼互动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被动关系都不能厘清,那么这必定是教师教育观念出现偏差,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目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幼互动中课堂形式较为单调

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幼互动大部分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完成的,在此“提问”就成为师幼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但就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来说,很少能够提出高质量的并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比如:高密度提问,但总体质量低;提问随意,核心问题质量低;另外提问类型不够丰富,很多情况下封闭式提问多于开放式提问,是非式提问的比例高;再者,候答时间短,大部分老师不愿意给孩子留太多回答问题的时间,讲究的是所谓的“效率”,或是简单表扬,或是代答等等;还有由于教师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做到让每个小朋友都回答问题,这就出现了提问普遍性差的问题,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6]教师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则是被要求保持安静、不准离开自己的位置、不能任意讲话等等种种“不”字环境下,没有任何主动权,当然教师和幼儿之间平等交流、相互问候等平行互动方式就很少体现。

(二)师幼互动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活动内容,而忽略幼儿内在需要

幼儿发起的互动多为表达观点、寻求关注或者帮助,并无明确的目的性。而对于教师而言,虽然促使师幼之间进行往来的动因是情感性与事务性并存,但在根本上都属于事务性互动,其中提问、纪律约束、提醒与要求、请幼儿展示、指导与帮助、询问这六项具有鲜明的事务性,而抚慰情绪这一项,因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定情境中也使得其事务性特征压倒了情感性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事务性互动的主导动因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关注的是互动行为的结果,即怎样能使自己开启的行为主题快速得到对方的相应,很难再去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接受程度。[7]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教学要想促进儿童发展,其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和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种了解不是从入学到放学简单的观察,是需要教师长期追踪观察并深入每一个幼儿内心,重视幼儿内在需要。

(三)师幼互动行为具有较强的负向性情感特征

在幼儿园中,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中,总体上是以不带鲜明情感色彩的中性行为为主,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外向、活泼开朗、行为积极的幼儿一般容易受到教师的关注,并给予反馈的机会较多;相反,对于那些相对比较文静、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来讲一般不会受到老师太多的关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所谓的“好孩子”表现出亲近感,而对过度活跃、经常出现违纪的幼儿表现出不满,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拒绝的状态。当然,对于不同年齡班的幼儿教师也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如对小班的孩子教师多实施正向施动行为,而对于大班的孩子则负向施动行为频次要高于小班幼儿。

三、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真正爱孩子,建构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

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爱是连接教师和幼儿情感的桥梁,是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核心。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和正向的情绪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当然要以表扬和鼓励等肯定性评价为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让幼儿体验在被尊重和被赏识的过程中得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地情感氛围,幼儿会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和分享,互动的机会自然会增多,师幼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因材施教,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师幼互动模式

孩子发展各有差异,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认真观察每个孩子所具有的特征和性格特点,从互动范围来看,有三种互动模式,包括师班互动、师组互动以及师个互动,三种方式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以教师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更重要的是以幼儿主体为本位的师幼互动;从互动方式上来看,既可以有语言方式,也可以有非语言方式,根据幼儿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可知,0-2岁幼儿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2-7岁幼儿则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可运用动作方式或者以环境、材料等为媒介作为互动方式。由于我国幼儿园师幼比严重失调,大班额制度依旧存在,幼儿个性均有差异性,有的孩子积极主动,深受老师喜欢,有的孩子被动、依赖性强,常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等等,教师要做到相对的教育公平其实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针对和不同幼儿进行互动时,要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策略去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对老师来讲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真正走进孩子内心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了教学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途经和内在机制,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师幼互动方面,充分考虑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到底有哪些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在教师帮助幼儿方面,我们是应该直接提供帮助还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如果是直接提供帮助,是采取口头描绘还是直接动手操作演示呢,如果是采用口头描述,是直接告诉其解决方法还是给予提示,如果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更需要考虑材料的特性,包括大小、颜色、质地等等,分析其是否能够使老师较好的达到帮助儿童的目的,另外,教师要考虑帮助孩子的时机,从而更好地完成和幼儿的互动。[6]当然真正能够走进孩子内心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观察、自身专业素养够高、热爱教育的老师,很多人认为,幼教只需要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皮毛即可,根本不需要掌握太多专业知识,这无疑是把孩子当成一无所知、幼稚无能的不必发展的小人儿,如果教师掌握的是一些低级的错误的知识,儿童能够模仿和学习的必定也是低水平的思维操作和错误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掌握的少,但一定要掌握的准。

(四)优化管理者的理念以促进和谐的师幼关系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关键性作用,管理者的理念直接关系着整个园所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下,教师已经丧失了自我反思、自我思考、自我决策的能力,只能盲从服务于管理的规定程序和评价机制而工作。幼儿则成为这种管理的牺牲品。所以,必须更新和改变管理者的师幼互动观,主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教师的素养、行为、态度等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建立开放、合作的人际关系,把一些权利下放到教师手中,大胆让教师自主决策和实施教育计划,这样使教师自己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转移到与幼儿互动中,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另一方面管理者应深入教育一线,详尽了解教师的需要,感受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并及时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形成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工作环境,以此使教师的能力更好激发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

[2]庞丽娟,洪秀敏,孙美红.高位入手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2,(10).

[3]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9,(7).

[4]周欣.师幼互动和教育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2005,10.

[5]巨金香.情感视域中的师幼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05:4.

[6]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4):54-55.

[7]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4):54-55.

[8]杨鲁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障碍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9]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09):5-9.

作者简介:张裕琪(1993.02-),女,河南省新乡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