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走进品德与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让信息技术走进品德与生活

张艳玲

张艳玲(大名县万堤镇二集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信息技术让教材内容鲜活起来

现行《品德与生活》为了突显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在教材的挖掘与生成上的自主作用,教材重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版块安排上下功夫,而每课内容往往以图片加简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也给教师留下难度和挑战。当拿到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怎么上?如何开展活动?这要求教师在对该课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引入教材中,让简单的静止的呆板的画面和文字鲜活起来,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达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目的。信息技术通过获取、传递、处理信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刺激和感受,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个主题是《好大的一个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感受的主题。而教材提供了的画面和文字也无法展示大中华、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又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模糊,课堂上往往会出冷场和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课前教师以《爱我中华》歌曲为背景,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有古代四大发明和“神六”飞天、有各民族幸福和谐生活情景的电子课件。上课伊始,教师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通过观看录像感受祖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生活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奠了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又如在教学《变来变去的水》时,将书中“小水珠的旅行”连环插图制成动画,让学生在视听感受中领会水的“三态”变化,并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在组织《班集体真温暖》一课活动时,教师课前精心选取学生见过、听过或有生活体验的各种发生在身边的感人至深的大、小事。如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献血、帮助老弱病残、拥军优属等感人场面,制作成录像课件《人间真情》。一上课就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在强烈视听刺激中体验到浓浓的人间真情,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接下来的“记取班集体的温暖”、“营造更温暖的班集体”的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2.信息技术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耳熟能详乐于学习的、且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让现实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与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更深入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让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会,形成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学科教师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组织二年级上册教材《保护水,节约水》这一课活动导入新课时,播放家乡青山绿水的风景片,让学生欣赏水之美,紧接着演示水源污染的图片课件,教师话锋随即一转:这些污染的现象你们身边有吗?把你们课前调查到的我们身边的水资源被污染的资料都拿出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教学内容牵引到学生生活中去,充分让学生谈自已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告诫人们什么。接着教师再将学生的视角由“我们”身边拉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播放全国各地水资源污染情况图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和残酷性。随后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中来,通过观看一些同学在水龙头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课件,通过讨论交流:看了这段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再通过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边人浪费水的现象的材料,学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为是污染水、浪费水的行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就能够避免那些行为。

又如,在《保护森林,节约用纸》活动中,教师从本地山头的树林对比录像、本地山林火灾照片、鞭炮厂用纸、本校学生录制的利用废纸的影像短片等课件,给学生强烈的体验和感受。接着再从城区孩子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旧挂历的丢弃、街头广告的滥发、麦德士德克士桌上剩余物的处理、商场货物的过度包装等现象的分析和反思,让孩子们深切的感悟到节约用纸与保护森林休戚相关,节约用纸就得从身边小事做起。

3.信息技术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模式,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话意识和建构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传输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为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活动状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从而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

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环保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了解家庭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一数、算一算等课前活动的基础上,上网搜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然后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把学生从网上收集了各种关于家庭环保的资料和自己补充的资料制成生动直观、学生易懂的网页,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给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搭设了平台。课堂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小组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家庭生活也会产生污染,如果每个家庭不注意家庭环保,将造成的极大危害。同时,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