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周剑平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火车站分院甘肃张掖734012)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精神障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研究其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显著降低。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糖尿病;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109-02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该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承担肉体上的痛苦,而且需要承受重大精神压力。研究显示,糖尿病并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0%~50%[2]。相对于没有合并精神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精神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更加严重,很难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本研究主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自尊量表等问卷对患者的精神障碍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评估,然后再以评估结果为依据,选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具体实施过程以及结果来了解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80例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38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40.5±2.5)岁。诊断标准:(1)糖尿病诊断标准:以WHO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诊断。(2)精神障碍诊断: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为依据:重度抑郁为总分在72分以上者;中度抑郁为63~72分者;轻度抑郁为53~62分者;重度焦虑为总分在70分以上者;中度焦虑为60~69分者;轻度焦虑为50~59分者

1.2方法

1.2.1筛查方法对来我院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发放糖尿病病人相关信息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自尊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等,根据各个量表的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统一打分,并且将其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并对其合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建立起档案。对于筛查出的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本研究中的80例患者均为确诊为糖尿病并且SDS(和/或)SAS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

1.2.2干预治疗方法除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控制血糖治疗外,根据量表评分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及治疗。对于轻度抑郁(和/或焦虑)患者,采用认知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中度抑郁(和/或焦虑)患者,除采用认知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方式进行治疗外,加用文拉法辛、阿普唑仑等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重度抑郁(和/或焦虑)的糖尿病患者,先指导患者入院之后再将其转入干预治疗。在患者就医全过程中对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程度,纠正不良认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自卑、疑虑感,调适不良心态,树立起疾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构建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遵守运动及饮食控制计划;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使用药物、监测血糖、尿糖等,进行行为强化及塑造。通过个体化行为认知治疗,循序渐进,使患者养成自我保健、自我监控的习惯。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方法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采用自我暗示、森田疗法引导患者正视疾病、不逃避、接受客观现实、采取积极生活态度,做可以胜任的事和合理的运动,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取得家属配合,为患者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每十二周复查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再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干预治疗方式。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总分大于50分则表示有抑郁(和/或)焦虑情绪,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4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对涉及的计量数据进行统计时,选(x-±s)代表,对涉及的计数数据进行统计时,选百分比代表。客观分析入选对象临床数据,如果其对照结果有差距,表明(P<0.05)。

2.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

3.讨论

现阶段,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十八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9%,到2010年已经上升为11.6%[3]。近年来,人们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发现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已经高达30%~50%,其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包括人格改变、饮食障碍、焦虑以及抑郁等[4]。通常情况下,合并有心理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具有较高的短期与长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最终会促使患者出现认知下降、中风、截肢、失明等现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使患者死亡[5-6]。如果不及时对合并有心理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最终会将卫生保健系统与社会保健保健系统的支出增多。当前,虽然美国糖尿病协会治疗标准中指出要由有糖尿病治疗经验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对糖尿病进行治疗,但是在糖尿病治疗中,很少能够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筛查或者为其提供心理行为服务。在我国也同样面临这样的状况,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识别率和治疗率低于25%。研究显示,对合并有心理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尽早进行筛查,并且由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内科医师对其进行治疗,能够促进血糖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该干预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因为其简单易行,并且具有明确目标,风险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与药物干预治疗之后,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在糖尿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善芬.糖尿病伴抑郁障碍患者行认知护理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3):3652-3653.

[2]尹爱良,马玉凤,肖春光等.家属参与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5,10(10):1552-1554.

[3]张荀芳,任偶诗,郑彩娥等.实施家属同步康复教育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66-68.

[4]王晶.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的现状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5,23(6):553-555.

[5]陈银萍.陪伴式情感护理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985-988.

[6]张荀芳,于恩彦,吴惠英等.综合康复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3):1556-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