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CT对肠梗阻进行检查与诊断杨振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运用CT对肠梗阻进行检查与诊断杨振国

杨振国

杨振国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150025

【摘要】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2月35例经CT诊断的肠梗阻患者的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肠梗阻患者中,34例经手术治疗后确诊,另外1例结合过去手术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梗阻诊断的正确率为97.14%。结论:在诊断急性肠梗阻方面,CT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CT;肠梗阻;检查与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01-01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的状态,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层螺旋CT有着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能力,同时多层螺旋CT具有很高的单位时问覆盖率,能够满足多平面重建的需要。本文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梗阻的35例患者腹部CT检查资料,探讨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有手术病理及内窥镜活检证实的CT及临床资料共3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37一86岁,除2例高龄患者通过内窥镜活检证实外,其余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同时获得病理结果。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其中有13例(37.14%)患者存在盆腔肿块、肠癌、胃癌等手术病史。病例选择标准:临床怀疑肠梗阻后经腹部平片和(或)超声学检查诊断为肠梗阻而申请CT检查明确肠梗阻诊断的病例;病程为1h~30d;临床症状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在MSCT检查后2~24h内手术治疗。

1.2仪器及检查方法

运用螺旋CT机(东芝)进行检查,沿着隔顶到耻骨对患者进行全腹扫描,扫描的参数设置:间距5mm,厚度5.0mm,螺距1.325:1,针对部分患者可进一步实施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优维显,高压静脉注入100mL,速率4.5mL/s,分别在30s,60s,180s进行扫描,再调整参数:层距0.5mm,层厚0.65mm,对图像进行重建。患者取中立仰卧位,身体的长轴与扫描机床平行,两上肢抱头,两下肢及部分臀部置于泡沫垫上,使身体呈轻度屈膝仰卧位。腹部检查前一周内小能做其他造影检查,尤其小能用钡剂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肠内残留的造影剂形成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从而导致误诊。扫描范围:自膈顶直至耻骨联合水平进行连续扫描。5例仅作平扫,余30例先行腹部平扫,后应用高压注射器,经右上肢浅静脉注入碘海醇1OOml行腹部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为2.8~3.0ml/s。所有患者均未行胃肠减压,无口服对比剂。对原始数据先采用2mm问隔重建二维图像,必要时补充多平面重建(LVIPR)以及三维图像(RT-3D,SSD)。将所有图像传至GEAdvantageWindows4.1图像工作站进行处理。急危重病人利用自然对比直接扫描,部分症状轻缓的病人扫描前清洁灌肠,灌肠后2小时肌注654-215mg,15分钟后取左侧卧位注入空气1000-1500ml,以病人感觉腹胀为度。所有病例均行CT及腹部平片检查,CT先进行平扫,然后增强扫描。

1.3肠梗阻判断标准

肠管内径小肠大于2.5cm,结肠大于6cm的肠管扩张,近端扩张肠管与远端塌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梗阻部位的判断: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寻找位于正常肠管与扩张肠管间的“移行带”,判断梗阻位置(因胃肠减压对此影响较大,故本组病例均于胃肠减压治疗前进行);病因判断:“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初步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结石或疮等病因或者“移行带”未发现明确病变,则考虑肠粘连所致。

1.4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组,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双盲情况下独立阅片,分析引起肠梗阻的病因及肠梗阻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检查和图像处理方法判断有无肠梗阻的存在、梗阻的部位、梗阻可能的病因、是否存在肠壁缺血、坏死或绞窄(如肠壁肿胀情况、肠壁内是否积气、肠系膜及系膜血管有无异常、有无腹水等一系列问题)。

2.结果

我院收治的35例患者,34患者例经过手术治疗结果证实与术前螺旋CT诊断结果完全一致,16例梗阻原因吻合。其中包括肠道肿瘤3例,肠粘连7例,肠套叠3例,斜疮3例,小网膜囊疮2例,肠扭转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粪石3例。另外1例结合过去手术史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经过保守治疗,梗阻缓解,其结果与显示螺旋CT诊断相符合。

3.讨论

3.1肠梗阻的病因判断

肠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临床征象复杂多变,造成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引起肠坏死、腹膜炎、感染、休克及全身衰竭等,所以临床上对肠梗阻一旦诊断成立,常需明确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肠管病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发育不全,狭窄或闭锁,后天炎症、月中瘤性及肠套叠等;肠管外病变包括内、外疮,肠粘连,肠扭转及肠外肿块压迫等;肠道内病变包括异物、粪石、胆石及寄生虫等。

3.2梗阻产生的原因

肠梗阻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肿瘤是引起肠梗阻重要原因之一。结肠肿瘤可引起结肠梗阻,结肠梗阻可发的部位小是固定的,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可知结肠梗阻的发生部位以左半结肠居多。

3.3CT在诊断肠梗阻方面的应用价值

CT诊断速度快,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腹腔、盆腔的扫描覆盖工作。螺旋CT可采用薄层重建,在屏幕上以动态的方式或来回快速翻阅图像,追踪肠管的走向十分方便。例如,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表现为移行带区的肠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变窄,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不仅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还可显示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炎性狭窄引起的肠梗阻,肠腔狭窄多较肿瘤引起者更为明显,狭窄段的管腔可呈细线状,但肠腔轮廓相对较为光滑,肠壁增厚多为轻至中度,肠壁轮廓较为规则;炎性狭窄可形成多处狭窄及扩张肠段,而肿瘤常为单处狭窄。MSCT可以通过各种后处理重组技术获得清晰的肠壁、肠腔及肠腔外结构,而且可清晰显示病变肠道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强化扫描,可以判断有无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转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杜国忠,黄裕宏.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T杂志,2010,(6):51-54.

[2]黄小华,张小明,杨林,等.CT诊断实验性小肠闭袢性肠便阻肠壁缺血程度的准确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6):9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