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 3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张向阳(栾川县赤土店镇党委书记,河南栾川471500)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49-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赋予发展以崭新的内涵,凸现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古已有之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于亘古,主要表现有三大方面。一是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二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三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2.西方人本积极作用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本主义以人文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18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则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入了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其一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生物学人本主义,强调人在生物学意义上对自然界、他人和社会的依赖。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由于没有把人看作现实社会中的人,而单纯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看不到人的社会性,看不到人对现实社会的能动作用。其二是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对人的非理性因素作了揭示,强调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等,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其三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其四进入20世纪中叶后,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现代人本主义继承了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它重申世界主义国际友谊和人人皆兄弟的精神。人权主义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的口号和20世纪中叶以来主旋律。

3.马克思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是彻底的人本主义。包括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突出有如下重要理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4)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5)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6)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强调要完全彻底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人“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部赞成”作为我们工作好坏的判断标准;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出任总书记就鲜明提出“三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的“人”和“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自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并全面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和理论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不争的事实。十七大概括为十大成就;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下面仅仅从几个方面以文字和数据做以佐证。

1.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就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7374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6400万人,增加了2660万人,年均增加66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4780万人增加到28310万人,年均增加883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960万人减少到48090万人,年均减少218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37.1%。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66.4%下降到2006年的62.9%。

3.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4-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三年粮食共计增产1335亿公斤。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连续三年超过300公斤,2006年粮食单产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末,全国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451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7%。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4.1亿人,惠及全国近半数的农业人口。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试点地区约520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这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降低农民负担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593万人,比2002年增加1185万人,增长2.9倍。

4.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比2002年增加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6764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3840万人,增长11.7%城市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分区域看,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分地区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5.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继续对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西部农村地区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210元,初中生320元;既享受免费教科书又享受生活费补助的贫困寄宿生,小学生平均年减负达510元,初中生达620元。中部农村地区免除学杂费一项,小学生年减负约180元,初中生约230元。这些措施切实减轻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负担。关于城市义务教育,国务院做出决定: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6.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各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7.栾川发展使人折服。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00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增长幅度洛阳第一,河南地三。3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3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8.65亿元,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率先完成了村村通砼路工程、在全县所有乡镇建成高标准的敬老院。农村群众饮水、就医、就业、生活保障等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栾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0元,同比分别增长25%、20%。2007年,栾川拿出1.75亿元,专门用于解决消除农村贫困危房户、群众就医难、公路建设、扶贫搬迁、人畜饮水安全等十个

方面的民生问题。日前,县政府做出决定,由县财政每年将拿出1527万元改善食宿条件及全部免除该县农村中小学生的在校食宿费用。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深刻理解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核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恪尽职守做好各项工作,为党中央分忧,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人民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