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论“孝”

张双荣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河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673100

摘要:分析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孝”为论点,通过具体事例来彰显古今教育的最大区别,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对某个村120户居民的明察暗访,被大家供认为“孝子”的仅占整个村的25%,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当今教育的失败所在。诚然,这恰恰凸显了古今教育的最大区别。“百善孝为先”这是在国学经典中所奉行的,可如今,“孝”在哪儿呢?

关键词:孝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

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孝”排在第一位,百善孝为先,这是国学经典中所倡导的主要内容。可按照上面的数据显示,国学精髓已渐渐失传,在当代人的身上失去了古昔的真善美!即便社会发展再迅猛,经济发展如何腾飞,但当代人的“失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如果长此以往,国民素质何在?这不得不让人堪忧!这一方面在于国家,抓经济,重脱贫,而忽视了人文内在的修养。

殊不知,某一天,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孝”却无从考究了,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中国梦吗?这另一方面,在于教育,当今的教育唯“质量”马首是瞻,“成绩”乃衡量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唯一标准,考重点,考名牌,成了每一个学子追求的梦想,父母辛辛苦苦使孩子功成名就,但最终能受益的父母又能有几位?“讨了老婆忘了娘”“嫁了老公骂爹娘”已悄然变为一种“时尚”!

学校已把“质量”当作教育的生命线,早就把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试想,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吗?

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他们慢慢地变老,应该享受到的是儿女的赡养与关爱,让他们颐享天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我们身边以及每天的新闻报道里,都会看到或听到屡屡虐待父母的事情!

有那么一家人,母亲早已病逝,父亲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为了供孩子读书,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城里搭了个帐篷捡垃圾、卖酒瓶,一卖就是十年。十年后,三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并娶妻生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父亲心想,如今已七十多岁了,已经把孩子抚养成人了,该是享清福的时候了,于是便去找三个儿子落脚。结果呢?闻着一身臭气的捡破烂的父亲,三个儿子硬是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让父亲踏进自己的家门,父亲只好又回到那间帐篷,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

古人云:“儿不嫌母丑。”做孩子的不该以相貌、身份和地位来作嫌弃父母的理由!就这样,父亲一个人迈着年迈的双腿,又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涯。几年后的一天,父亲深知自己大限已到,买了一套崭新的老衣穿上,并这么沉沉地睡去!当三个儿子听到父亲逝去的消息,才赶来收拾父亲的尸体。火葬场火化的当天,三个儿子惊奇地发现,火炉内怎么会有那么多百元大钞?原来,父亲这么多年,不仅供孩子上学,还积攒了二十六万元人民币,可他宁可带走,也不愿把这钱留给这三个不孝之子!于是,便把钱藏在衣服里。

在当今的年代,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又怎能不叫人发人深省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三字经》中有一个《潘岳侍母》的故事:潘岳原本在朝廷里做官,父亲去世后,他便把母亲接到自己的身边侍养。有一年,母亲生病想回老家,他便遂了老人的心愿,毅然决然地辞了官,陪同母亲回家去了。因为他知道,他是不可能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老家不管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是《三字经》中众所周知的国学经典,大概的意思是:黄香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常年生病,在寒冷的冬天,九岁的黄香就知道在父亲睡前,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好让父亲睡个好觉。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为报,人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其次才是学习知识!

从古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今教育的区别所在,一个人有再高深的知识,再多的财富,要是没有了“孝”,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也枉为人世!

因此,我建议: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段,都增设国学经典中有关“孝”的课程,让我们重拾古人经典,做一个真正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孝顺父母的一撇一捺的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