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庄凤娟鲍玉华

庄凤娟鲍玉华代丽(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42000)

作者简介:庄凤娟(1696.4-),女,本科,湖北十堰人,主管护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研究方向:神经科护理。

【摘要】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291-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TIA及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传统治疗方法是内科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已被证实优于内科保守治疗,而且已经成为预防颈动脉狭窄导致卒中发生的一级或二级措施[1]。但近20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学科的迅猛发展,介入材料的改进和操作者技术的提高,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凭借其创伤小、并发症低、疗效显著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另一重要手段[2]。现将我科近年来开展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96例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9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8岁。15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发生过脑梗死,2例表现为头昏。所有患者均经DSA诊断颈动脉狭窄。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0例,共23处。颈动脉分叉部52例,共54处。颈内动脉颈段共24例,共26处。所有患者均使用自膨式支架。

2方法

2.1手术适应症为: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70%,有症状患者颈动脉狭窄>50%(有与狭窄有关的症状或体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侧半球缺血灶等);狭窄率的测量采用NASCET方法;3周内无严重卒中发作;无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

2.2操作方法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8F导管鞘,全身肝素化。用超滑导丝引导造影导管至颈总动脉远端,造影,了解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长度、有无溃疡、斑块等。然后选择合适支架。将微导丝通过颈动脉狭窄处,在导引导管内沿微导丝输送支架装置,送置于狭窄血管段后,释放支架即可。

3结果

选用支架和治疗效果96名患者共放置98枚颈动脉支架。94例手术操作成功,成功率97.9%。平均手术时间90min(不含麻醉)。均为自膨式支架(XX公司)。2名患者术后造影剩余狭窄率大于50%。全部病例无死亡、无医源性内膜损伤、无支架移位。

4护理

4.1术前护理

4.1.1术前评估:详细采集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完善各项临床化验。常规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了解颅内情况。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300mg,口服、每天一次,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口服、每天一次。术前一天尼莫地平(尼莫同)50ml,5ml/h微量泵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术前一天静脉滴注。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晨禁食水,留置导尿术.前半小时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预防术中发生血管神经迷走反射。

4.1.2心理护理:患者手术前有焦虑.害怕.护士应主动为患者做心理疏导,通过多次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反复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行颈动脉支架手术的必要性及目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较低等特点,消除顾虑,坚定手术信心的目的,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4.2术中护理:在颈动脉支架植入过程中会出现颈动脉窦反应。可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或心脏停搏。在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护患者的血压、心率,若以心率下降(指心率<50次/min)为主,则静脉注射阿托品,对于血压降低者,立即静脉给予多巴胺,补充体液及静脉滴注升压药.96例患者中有12例在支架释放时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当时给予阿托品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血压持续偏低,小于90/60mmHg,给予扩容、多巴胺升压治疗后恢复至基础血压水平,未见新发神经系症状及体征。

4.3术后护理

4.3.1生活护理:术后卧床24h,穿刺下肢弹为动脉压迫止血带24h后撤除。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帮助翻身或减少患者自主活动,以免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4.3.2并发症的观察与防治:①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血肿临床中最常见,文献报道发生率为6%,且多在鞘管拔除后出现,[3]应予动脉压迫止血带压迫伤口。一旦发现穿刺部位血肿,有波动感,应即止血治疗,延长压迫时间,并予局部理疗等。②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其发生率为0.3%-5%[4]。是由于动脉突然扩张,血流明显的增多,导致供血区域脑组织过度灌注。多在血管重建后短时间内发生,也可在3周内的任何时间发生[5]。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等,严重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预防措施是在围手术期严密有效的控制血压,维持血压在基础血压的80%-90%水平。特别是术后血压控制在100/60-120/80mmHg,尽量减少过度灌注及脑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可选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等对症处理。③缺血性卒中:斑块脱落导致缺血性卒中。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支架释放都会诱发颈动脉斑块的崩解脱落,可能导致缺血性卒中,若患者经费许可,尽量使用保护伞装置动脉硬化斑块的崩解脱落可以导致缺血性卒中。术后应注意神志及肢体活动变化,如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即应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及时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心率和血压。术后应用拜阿司匹林(300mg/d,六月后减为100mg/d),硫酸氯吡格雷(75mg/d,6周)。应用尼莫地平或法舒地尔泵入防治血管痉挛。

5小结

脑卒中是当今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三大致死病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患者常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仍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方式,可能引发并发症,故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危险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MeschiaJF,BrottTG,HobsonRWII.Diagnosisandinvasivemanagementofcarotidatheroscleroticstenosis.MayoClinProc.2007,82(7):851-858

[2]HanelRA,XavierAR,KirmaniJF,etal.Managementofcarotidarterystenosis:compaingendarterectomyandstenting.CurrCardiolRep,2003,5:153-159

[3]牛静,王庆峰.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2):241-242

[4]KastrupA,GroschelK,KrapfH,etal.Earlyoutcomeof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withandwithoutcerebralprotectiondevic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Stroke,2003,34:813

[5]MeyersPM,PhatourosCC,HigashidaRT,Hyperperfusionsyndromeafterintracranialangioplastyandstentplacement.Stroke,2006,37(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