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在胃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四逆散”在胃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段秀敏

段秀敏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275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334-02

随着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食物呈多元化、精细化,人们早已忘却“食不果腹”的日子,但胃病的发生率却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多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作息不规律、竟争力加大、精神紧张有关。人们精神紧张、压力大,易出现不思饮食、食后不消化、难以入眠、情志不畅等症状。

内经曰:“怒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不良的精神刺激易气机紊乱,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出现胃脘痛、嗳气、纳差等症。《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胃必先治肝”,指出精神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即“肝郁犯脾”。而治疗肝脾不和之和解剂“四逆散”,在胃病的临床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辩证加减,往往能屡见良效!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病机为:阳为阴郁,不能宣达而四肢逆冷。

《注解伤寒论》曰: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现代医学表明: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舒缓内脏平滑肌,芍药配甘草,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柴胡疏肝升清、达阳于表、枳实行结气而降浊,泻脾气之壅滞;四药相须为用,达到张弛有度,阴阳平衡。

余在从医二十年来,结合临床经验,自创“胃舒一号”和“胃舒二号”,临证加减,广泛用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炎,以及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术后遗症等等,在临床上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胃舒一号”即“四逆散”合并“金铃子散”“香连丸”,方中药物为汤剂。适用于肝胃不和以之胃脘胀满、胁肋胀痛、嗳气频频、其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若肋痛明显、嗳气甚加用“青皮、乌药”等疏肝行气药物。

“胃舒二号”即“四逆散”合并“金铃子散”“左金丸”,仍为汤剂。适用于肝火犯胃之心烧、返酸、嗳气、口苦、烦燥易怒等症。

在我院观察治疗的80人中,发病年龄18~70岁,病程1月~10年,获得良效5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

案例一:

李某、男、45岁、已婚、北川擂鼓人。2014年3月16日就诊,以“反复胃脘胀痛、痞满4年,加重3天”为主诉。患者曾多方求医,均只能一时缓解,病情时好时坏,食生冷或生气后上述症状加重。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面色无华,精神尚可,二便自调。查体心肺(一),剑突下有轻微压痛,无反跳痛、余阴。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观其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予以“胃舒一号”方加味,即柴胡、甘草、法夏、厚朴、槟榔、川楝、炮姜各10克;白芍、白术、香附、紫苏梗、健曲各20克;枳壳、元胡、陈皮、木香、各15克共二剂,嘱其注意饮食调节。一周后复诊时,患者十分喜悦:困忧他几年的胃病终于明显减轻,胃痛消失、嗳气、食后腹胀现象大为好转。现要求继续服药,以求根治。考虑“久病必虚、久病多瘀”,用“胃舒一号”合丹参、当归各15克、茯苓各15克,乌贼骨、瓦楞子各30克共二剂。一周后,患者诸证消失,但仍有纳差现象,予以“柴芍六君子汤”加焦三仙增补中焦,健脾开胃,服2剂而愈。

案例二:

何某、女、42岁、已婚、干部、2015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于5天前生气后,出现嗳气、返酸、肋胁胀痛、咽中异物感,吞咽受阻、纳差、睡眠不佳,遂来我院求治。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各系统无阳性体征发现。考虑病因为情志因素影响,未做胃镜检查。观其舌红苔黄、脉弦数,予以“胃舒二号”加味,即:柴胡、川楝、黄连、郁金各10克;白芍20克;枳壳、木香、青皮、元胡、厚朴、炒白术各15克;甘草5克;吴萸5克;乌贼骨、瓦楞子各30克;因其睡眠不佳、加百合20克、夜交藤20克三剂,并嘱其调理心情。一周后复诊,诸症好转。续上方连服2剂,后自服“消遥散”调理善后,病人逐渐康复。

“胃舒一、二号”是在张仲景疏肝和脾之“四逆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可广泛用于食道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在临床中认真辩证,明确病机,适当加减,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