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林丽荣王建芳谷珊珊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联合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赫氏希望量表(H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HHI评分、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HHI评分低于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患者希望水平的提高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的增强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希望水平

前言

脑卒中是一种因急性循环障碍所致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当前随着诊疗水平提高,该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但是致残率却明显上升,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1]。由于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极易造成脑组织损伤,临床统计显示约80%

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肢体神经功能缺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2]。近来研究报道显示,心理护理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良好。本研究旨在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及头部CT检查确诊,无其他严重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者。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缺血性脑卒中18例,出血性脑卒中8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3±5.2)岁。观察组男16例,女10例;缺血性脑卒中17例,出血性脑卒中9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9.1±5.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性。本次研究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在上述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患者由于躯体痛苦以及活动受限等原因往往不能生活自理,极易出现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采用语言沟通、心理暗示、躯体示范等方法鼓励患者将内心焦虑抑郁情绪发泄出来,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交流过程中应尊重患者情感、人格,树立患者积极治疗的信心[2]。②健康宣教,通过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系统的阐述脑卒中的发病原理,治疗方法及意外事件发生时的正确有效的处理措施,纠正患者对于该病的错误认知及过度恐慌。另外也可建议患者及家属多与一些康复效果良好的其他该病患者交流沟通,在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3]。③争取患者家属配合,患者发病后往往不能生活自理,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活上给家庭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患者家属的照顾以及理解支持对于患者能否实现良好的护理效果具有关键意义[2]。

1.3评价方法

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希望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希望水平:应用赫氏希望量表(HHI)进行评估,针对患者面对生活的态度、行动、与他人密切关系等3方面进行评估,共12小题,总分12~48分,评分高则希望水平越高[4]。神经功能: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根据患者认知、反射、语言、感觉、运动等15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共45分,分数高则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较差[4]。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HHI评分、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HHI评分低于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该病本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躯体功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由于患者担心自己会成为家人的负担及自己给家人带来的经济压力等原因,均可造成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后遗症。根据报道结果,我国老年人的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常常病发精神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1]。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病后后遗症是临床治疗脑卒中的主要目标。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干预以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QO-LA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HHI评分低于观察组,NIHS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增强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其原因为心理护理通过家属参与护理促使患者充分享受到家人的关心、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面对病后生活[4];病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有效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压力,利于病后迅速融入日常社交、活动。健康教育有效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误区,利于不良情绪的改善,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度[4];同时护理配合度的提高有效增强康复治疗效果,心理护理通过改善患者不同原因引起的抑郁心理,有效提高希望水平,增强康复治疗效果,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王洁,康佳.心理护理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0):9979-9980

[2]邹婷,喻春梅.心理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4):160-161

[3]夏昌华,吴小虹,陆叶,等.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1):155-156

[4]范丽敏.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希望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2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