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王作卫王菊红

1张家界军地医院湖南张家界427400;2武陵源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南张家界427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采取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各7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为任何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所致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该病症发病率约为0.5%~1%,住院30d死亡率则高达5.4%,成为临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1]。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悸”、“怔忡”、“咳喘”、“痰饮”、“水肿”等范畴,内与先天禀赋不足、外与气虚血瘀水停有关,因该病症辨证分型多样,故必须予以辨证施治[2]。为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入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采取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54岁~75岁,平均年龄(62.38±1.12)岁;病程时间2.5年~7年,平均病程(4.87±0.23)年;原发病类型:冠心病3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17例、Ⅲ级49例、Ⅳ级9例。观察组中男51例、女24例;年龄55岁~78岁,平均年龄(62.42±1.17)岁;病程时间2.8年~7年,平均病程(4.84±0.25)年;原发病类型:冠心病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47例、Ⅳ级10例;辨证分型:气血两虚证18例、气阴两虚血瘀证20例、阳虚水泛证27例、心脉瘀阻证10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且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或阳虚水泛证或心脉瘀阻;(2)无本次研究用药禁忌者。排除标准:(1)严重认知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临床治疗者;(2)患者和(或)家属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强心剂等综合性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具体方案如下:

(1)气血两虚证:心悸,胸痛喘气,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纳呆。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治拟益气养血。八珍汤加减,组方:炙黄芪30g,党参、当归、熟地黄、茯苓、白术各20g,川芎12g,炙甘草12g。咳嗽痰多加炙冬花、炙紫苑各15g;喘促加杏仁15g,苏子各12g;心悸不寐加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神疲困倦,心烦失眠,口舌咽干,自汗,盗汗。舌质偏红或紫暗少津,苔干少津,脉细数或促。治拟益气阴通心脉。方用养心通脉Ⅱ方治疗,组方:黄芪30g,西洋参、麦冬各20g、白术15g,五味子、当归、川芎、泽兰各12g,田三七5g。失眠加炒酸枣仁30g,茯神15g,炙远志12g。

(3)阳虚水泛证:心悸胸闷,面浮肢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面色晦暗。舌质淡或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治拟温阳化气利水。方用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组方:党参20g,熟白附片10g(先煎1小时),肉桂、干姜、田三七、炙甘草各5g。肾阳虚衰加附片加量至20g(先煎1小时);水肿甚者加猪苓10g,泽泻20g,茯苓20g;气滞加檀香、柴胡各10g;血瘀加赤芍、川芎各10g。肝脏肿大加三棱、莪术各15g。

(4)心脉瘀阻证:心悸气短,胸闷刺痛(夜间或动则更甚),面色㿠白,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治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20g,枳壳15g,丹参30,柴胡6g淮牛膝10g川芎10g当归15g。胸痛甚加元胡15g五灵脂10g;胸闷甚加薤白10g、瓜蒌皮10g。

上述方剂均浓煎成剂并取汁15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小儿剂量酌减。

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将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选为观察指标,其中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OLUSONE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采集空腹血清测定;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利用6分钟步行试验测定,上述指标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年住院次数约为1.7次,而1年内再住院率则高达69%,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病症发病率将会呈现出进一步上升态势[3]。目前临床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西药为主,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总体上并不能够令患者满意,所以寻求一种更有效、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4]。

本次研究证实,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结果表明,相较于西药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取得的疗效更佳。原因在于本次研究采取的辩证分型充分遵循了中医的“三因制宜”理论,考虑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理论基础。在用药方案上则是根据各自病因病机针对性用药,即:气血两虚证为久病气血两虚、气不足则血不行,血不足则不养心,宜采取气血双补治则;气阴两虚证为心气不足、阴血亏耗所致,宜采取益气养阴的治则;阳虚水泛证为阳虚鼓动血流不畅、瘀塞不散则肿,宜采取温阳制水的治则;心脉瘀阻证为血瘀气滞,心失所养,不通则痛,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过辩证用药来调理机体阴阳二气的平衡以实现气血通调、标本兼治的目的,最终为遏制慢性心力衰竭病情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机体耐力水平及心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5]。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冠成,陈哲林,方填源,等.心阴片和心阳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45-46.

[2]刘宏艳.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证治疗的疗效探讨[J].系统医学,2017,2(23):28-29+57.

[3]丁训左.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及临床辨证治疗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180-181.

[4]郭素芬.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8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7,32(5):35-36.

[5]周义萍,杨明高,曾文卫.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