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0例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0例观察

张全

张全(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1513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病主要原因为感染,治疗组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和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容易发生并发症,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居世界第二位,患病人数已经达到世界的五分之一,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在逐渐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以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导致误诊、误治[1]。一旦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积极治疗,如抢救不及时易导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旨在分析和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诊治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专家委员会公布的协商性报告中的诊断新标准[2],酮体定性阳性。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8-60岁,病程半个月-10年,1型糖尿病16例,2型糖尿病44例,其中21例曾多次酸中毒,14例以DKA为首发。其中有糖尿病病史者20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4例。患者来院就诊时均表现为急性痛苦面容,8例患者的呼气中明显可以闻到有烂苹果气味,12例患者有腹痛,18例患者有呼吸明显深和快,21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按照诊断标准,本组早期轻症患者23例,中度患者29例,重度患者8例。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诱发因素

感染35例,饮食不当8例,糖尿病治疗不当,自行中断或减少药物9例,无诱因8例。误诊情况:误诊7例,1例因足坏疽、溃疡拟诊脉管炎,长期中医中药治疗,误诊为脉管炎并严重感染。3例因咳嗽、休克、发热误诊为中毒性肺炎,3例因昏迷误诊为脑炎。

1.3实验室检查

血糖范围25.0-33.3mmol/L。尿酮体呈阳性或强阳性(++-++++)。血酮体范围1.0-3.9mmol/L,碱缺乏范围-17.6-28.9mmol/L,所有病例均伴有白细胞总数升高,最高达30.8×109。血渗透压283-314mmol/L,血钠120-150mmol/L,血钾2.3-5.5mmol/L,血氯80-120mmol/L。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监测血气,控制饮食,营养支持,大量补液扩容(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射,用量为0.1u/(kg·h),当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水和胰岛素,待酮体转阴后,改为皮下胰岛素治疗。治疗组给予静脉微量泵输入胰岛素,用量为0.1u/(kg·h),当血糖下降到13.9mmol/L时,该按基础量0.6-1.0/u。

1.5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当末梢血血糖≤3.0mmol/L,无论有无症状均定义为低血糖。

1.6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和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病和多发病,多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病因较为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3]。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h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需要早诊断、早治疗[4]。在新生儿期,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时,可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预后不良,并可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应充分重视新生儿黄疸疾病,加强病情的观察和监测,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中医研究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范畴。多为孕母受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于胎产时,出生以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湿热熏蒸肝胆。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5]。故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自拟丹苓茵陈蒿汤中茵陈,其性苦微寒,苦燥脾湿,祛中焦湿邪,苦泄下降,又能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其寒能清泻肝胆之郁热,退黄疸,为治黄疸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中含有茵陈酮、叶酸、β-蒎烯等除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外,还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转移酶及退黄等[6],同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7];黄芩苦寒燥湿泄热并能解毒,栀子清三焦湿热,有利胆和增进胆汁分泌的作用,丹参、枳壳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肠、肝、肾的血流量以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又配以生麦芽护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脾胃之气得护,黄疸自退。临床上发现结合酶诱导剂等方法治疗,其效果更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充分发挥中药清热化湿,健脾活血退黄的功效,其特点为退黄快且不易反跳,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减少核黄疸的发生,还能避免后遗症的出现,提高小儿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56.

[2]刘慧侦,李锐涛,刘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80-81.

[3]刘晓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8):981-985.

[4]杨莲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1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68.

[5]方芳,肖芳,罗振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26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3):173-174.

[6]傅浩忠.茵陈黄注射液治疗小儿蚕豆病50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2(16):762.

[7]颜正华.临床实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