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对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护患沟通对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李琦

李琦

(山东省青岛优抚医院266071)

【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对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再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护患沟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其康复效果,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加强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情况,提高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提高康复效果,减少患者的复发现象。

【关键词】护患沟通精神分裂治疗依从性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48-02

精神分裂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是临床精神分裂患者常用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提高治疗依从性。笔者现将护患沟通对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

1.2方法:入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治疗,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患沟通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康复状态,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等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具体心理护理实施内容如下:

1.2.1护患沟通干预治疗方法: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1)患者治疗后利用医院治疗依从性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2]。评定依从性共有7个项目,分数为0~21分,分值越高代表治疗依从性越好。(2)此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精神分裂临床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2结果

2.1观察组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后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护理前,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干预前干预后P

治疗依从性对照组8.12±1.0212.17±0.19>0.05

观察组8.01±1.1018.12±1.22<0.01

P>0.05<0.05

2.2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3个月后其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好转无效

观察组2018(90)2(10)0(0)

对照组208(40)6(30)6(30)

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疾病属于精神科疾病之一,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加强注意,分别对于情感发作和精神分裂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将精神性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精神分裂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恢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社会后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患者常表现的抑郁症状会用消极的想法地看待自我、对自己的未来以及生活失去信心,因此产生的一系列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思维,为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4]。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进行认知的改变和重建心灵,为患者解除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使患者产生积极对待疾病与生活的信念,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银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期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9(10):621.

[2]李莉.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91.

[3]宋文英.健康心理指导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321(8):162.

[4]戴艺,刘素珍.护理理论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5(I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