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赵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八中学266000

摘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布鲁纳(美国)也曾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认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精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精心设计、适时提出、有效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设计

一、精心设计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课前要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

提问应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

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是随意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是否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要做到目的性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2.层次性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可见,解决“序”的问题十分重要。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解决问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回答问题时感到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望而却步,又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骄傲自满。教师有序地提出问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除了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二、适时提出

1.提问方式要新颖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独具慧眼,让学生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问时间要恰当

问题的提问要抓住时机,适时设问,要能做到随机应变。所谓“适时”就是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设问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在于解难释疑,掌握新知。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点灯,白费蜡”,毫无价值可言。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

三、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另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模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求疑,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参考文献

[1]韦伦《教师提问技巧》。

[2]《初中语文新课标》。

[3]陶行知《教育的艺术》。

[4]《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