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例题的后续教学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一道例题的后续教学与反思

邢中华

四川省旺苍县嘉川中学628205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时,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最短路径问题,我们以后还要碰到很多。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还可以进行大量的探索和讨论,到时候,你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在学完“勾股定理”这一章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探索和讨论。感触颇深,特介绍如下,以便和同仁们切磋,共同提高。

一、例题回顾

如图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学生都能应用对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很完美地画出了图形,见此机会我逐一抛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

二、教学片段

问题1:如图2,直线L是一条河,P、Q两地相距8千米,P、Q,两地到L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L上的某点处M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请你设计铺设方案,使铺设的管道最短。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或许是受思维的定势作用,同学们全都是和例题一样利用对称设计了图形。首先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随后我出示了几种方案,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我看到了同学们脸上惊奇的表情。他们便热烈地讨论开了,很快大家就有了答案。

于是一个同学回答说:利用勾股定理,通过计算我发现A中管道长(55+5)千米,B中管道长10千米,C中管道长13千米,而前面我们设计的管道长是104千米,所以B的设计使管道最短。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我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也赞扬了大家能积极思考。

问题2:如图3,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高为10cm,蚂蚁在圆柱表面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就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的圆柱体,让同学们看到物体想想,然后找了几个学生演示,他想到的蚂蚁爬行线路,再画出图形。于是大家画出了不同的图形,见目的已达到,我展示如下的三种线路图。通过计算和比较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问题3:(2008恩施州)如图4,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D作AB⊥BD,ED⊥BD,连接AC、EC。已知AB=2,DE=1,BD=8,设CD=x。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C+CE的长。(2)请问点C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的值最小。(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x2+4+(12-x)2+9的最小值。学生很积极地完成了第(1)小题,第(2)小题就陷入了沉思。我及时地拿出事先准备的教具:在一块木板上画出图形,在A点和E点处分别载两颗小钉,在其上面套了一根橡筋圈,再用一根小钉带动橡筋圈在BD上移动。让学生体会在什么情况下AC+CE的值最小,学生很快回答当A、C、E在一条直线上时AC+CE最短,此时我发现学生们一脸的笑意,也很快计算出了AE的长度。随后我将第(3)小题留在课后让大家讨论。并告诉了思维方向,特别注意类比思想(过后证明效果不错)。整堂课,都能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思维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地欣慰:我的抛砖引玉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迸发出无比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资源要整合。例题是我们学习某个基本知识的范例,但我们也不要太禁锢于例题的束缚。要大胆地开发和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让其成为我们有用的东西。把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区别,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类比地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阅读是我们获得任何知识的必要途径,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认真地读题和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势在必行,要认真读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尽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读出出题者的考查意图,做到有的放矢,还要注意到关键的字词。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教师都要深思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合作探究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搭建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