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向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试论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向度

王云洁马春明

王云洁马春明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三生”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系统教育工程。“三生”教育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再开发,应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提升大学生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高层次追求。本文从“三生”教育的内涵谈起,提出了高校“三生”教育的四个向度: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加强知情意行整合、共启师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适性教育。

【关键词】“三生”教育内涵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1-0060-02

2008年秋季学期起,云南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各类学校中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有益尝试,“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三生”教育对象的最高层次。我们要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开展好高校“三生”教育,既贴近学生实际,又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

高校“三生”教育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而言,对其认识应从人生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人生观的高度给予解析:在省编“三生”教育教材中对“三生”教育思想的阐释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性和生命活力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高校应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多视角、多维度有生命力的引导,“三生”教育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再开发。其内容不仅应涉及生死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与安全自护教育等内容,还应从健康人格方面引导与提升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再思考、再认识。因此,体现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和体验,强调理论和意义的提炼,凸现生命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远比了解生存技巧的获得、重建生命更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教育要引导人追求生命的完善,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追思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或获取一份好的职位,其本质应该是促成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健康成长与发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定位教育的目标。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也是人类理性的一种深刻反思。

二高校“三生”教育内容的四个向度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全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的生存发展实际情况,“三生”教育应拥有整合生命、生活与人生的能力,也就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与目的探索的能力。不仅含有许多丰富重要的理论知识内涵,同时也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1.深化属于人生哲学教育的人生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在人生中更好地成长。健全的人格和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是人发展的基础,应该包含更为深刻的生命智慧。因此,这部分教育着重点在于理想信念、生命目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问上。教导他们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并勾勒自己的生命愿景。高校“三生”教育教材涵盖了如上内容,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为科学、正确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从课程内容到课时安排上均有局限性,难以透彻展开。如缺少生态伦理的部分,回避了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安宁照顾与临终关怀等可称之为终极关怀的课题。不知生焉知死!如果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和可贵,就很难确立生命的意义。

2.内化属于伦理思想教育的价值观

(1)培养和掌握一定的以道德哲学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熟悉基本的思考方法,思考生活中遇到的不同课题,例如生命伦理、职业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与政治伦理等,逐渐形成成熟的道德思维与判断,培养慎思明辨的择善能力。

(2)强化责任感意识。人应当自觉地从自我生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由自我的感觉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培养起对他人、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意识。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和社会,要在社会中存在、发展。笔者在任课班级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述什么是责任,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对这些问题显得迷茫、困顿,没有深入思考。学校和家长要教育他们加以探索与反省,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认识到与他人、社会的关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正确认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

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是哲学历来的三大命题,也是大学生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不仅要“认识自我、尊重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发掘生命的创造性,更要教育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生命危机管理。其次从生命的视觉重新审视人际关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同理心,学会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三者的关系。

3.加强知情意行整合的系统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帮助他们在知性上以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并在实践抉择上生活出来。理想的课堂应根植于现实,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流程。所以生命教育是注重学生内在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其学习目标与导向来自学生内心的需求和经验,而不是社会期望,是一种完全忠于自己的实际经验与感受的学习,必须是引发大学生内省和反思的启发性教学。同时必须通过体验教学和实践来实施。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体会,然后彼此分享。

4.共启师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适性教育

教育者往往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实施“三生”教育,必须首先要求教师教人先正己,育人先爱人,让尊重生命成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其次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教师主要的角色是进行引导与催化,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适性教育的教育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赏识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智慧;发展多元化的教、学、评量管道,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下,快乐且有效地学习;教学过程中强调用理性思维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使其既有科学性又动态生成。现实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大。体现在引导认知时程序混乱,对话交流时不能深化,激发情感时不能升华等。

综上所述,进行“三生”教育,师生间应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互爱关系,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环境,才能以一个更加饱满成熟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拥有自觉、自主与自由的生命,求得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

[4]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5]生命教育学习网.http://life.edu.tw/homepage/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