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比较

杨桦1张亚琼2

杨桦1张亚琼2

(1包头市眼科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2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40)【摘要】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探讨翼状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对32例40只眼进行视力、散光及翼状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随访30只眼,进行术前术后角膜散光的比较。结果:翼状胬肉的长度与角膜散光具有明显相关性,术后角膜散光明显改善。结论:翼状胬肉进入角膜缘的长度与角膜散光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态,从而提高视力。所以本研究建议可适当提前手术时机。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地形图;散光;医学综合验光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52-02

翼状胬肉是一种源于球结膜向角膜发展的纤维血管增殖性病变,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当翼状胬肉延伸到角膜时,会造成角膜散光,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为探讨胬肉的长度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本研究选择32例40只眼病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32例40只眼,排除有过眼科手术史、眼部外伤史、接触镜配戴史、圆锥角膜或其他疾病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9岁~65岁,平均49.1±3.8岁,翼状胬肉均发生于鼻侧,侵犯角膜内长度1.5mm~5.5mm(平均3.0±0.35mm)。

1.2方法

1.2.1翼状胬肉的测量在手术室显微镜下测量胬肉水平伸入角膜缘内长度,即胬肉由角膜缘到角膜中央内的最长距离。测量者与手术医师为同一人。

1.2.2角膜地形图检查及医学综合验光术前术后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病人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医学综合验光检查。角膜测定参数包括SimK散光,角膜中央3mm和5mm区域不规则平均屈光指数,用orbscan系统测定,单位为diopters,简称D。角膜散光的判断标准:参照角膜地形图的测量结果,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干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不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前术后均为同一人操作。医学综合验光术前术后为同一人进行。

1.2.3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由同一医师进行。在对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剪开胬肉颈部球结膜,完全分离球结膜与胬肉组织,完全剪除胬肉组织,完全清理角膜上皮的胬肉组织,之后进行自体结膜移植,移植结膜瓣平铺于裸露巩膜床表面,在充分对合的情况下用10-0尼龙线缝合,距角巩膜缘约0.5mm。术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眼水、典必殊眼水、普拉洛芬眼水,每日4次,典必殊7天后开始减量,逐渐停药。术后1月全部停药。

2.结果

2.1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在所观察的40眼中,术前40眼中1例无角膜散光,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3.73±0.79D,侵犯角膜内长度最长5.5mm,最短1.5mm(平均3.0±0.35mm)。对翼状胬肉侵犯角膜内长度与角膜散光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翼状胬肉侵犯角膜内长度与角膜散光呈明显相关性。术后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为1.28±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在所观察的40眼中,术前SimK散光值为3.75±1.15D,术后降至1.28±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mm不规则值为3.83±1.15D,术后3mm不规则值降至1.58±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5mm不规则值为5.01±1.95D,术后5mm不规则值降至1.75±1.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mm屈光指数为43.5±1.13D,术后3mm屈光指数为44.1±1.45D,术前5mm屈光指数为42.9±1.13D,术后5mm屈光指数为43.8±1.40D,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部常见疾病,是眼部结膜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慢性纤维血管增殖性病变。它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随着翼状胬肉组织逐渐侵入角膜,角膜表面的形态发生改变,屈光度随之发生改变。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后,使局部角膜受压,角膜局部变平,从而产生散光;翼状胬肉侵犯角膜基质层,引起基质层瘢痕形成,瘢痕收缩使此处角膜变平,角膜中央变陡。本研究通过对角膜地形图及医学综合验光的观察,发现随着翼状胬肉向中心生长,散光会逐渐加大。术后角膜扁平区会有所恢复,角膜散光会有所降低。患者术后中央3mm、5mm的不规则变化较术前有明显降低,而屈光度有显著提高,这一角膜地形图的改变也说明手术的效果明显。但研究发现,对较大的胬肉在达到瞳孔区之前已影响视功能,术后角膜很难恢复正常。故治疗时机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因此建议在能有效控制复发的前提下,可适当的提前手术时机,将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损伤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谢立科,杨新怀,周丽娜.翼状胬肉角膜屈光状态研究[J].淮海医药,2002年04期.

[2]段直光,林跃生,李汉钊等.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初步报告[J].临床眼科杂志,2001年06期.

[3]黄芳.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观察[J].眼视光学杂志;2000年03期

[4]赵君彦,翟鹏贵.翼状胬肉所致的角膜形态改变[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1期

[5]祝伟.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关系[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5期.

[6]陈法正.翼状胬肉手术对改善角膜散光及曲率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10期.

[7]牛晓霞,王秀珍,雷达威等.翼状胬肉面积与角膜散光关系的分析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1年02期.

[8]许龙华,褚仁远.角膜地形图在翼状胬肉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199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