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例儿童超声骨密度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1525例儿童超声骨密度结果分析

刘贵芳肖建国

刘贵芳肖建国(湖北省宜都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44330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146-02

【摘要】目的研究宜都市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之间超声骨密度的异常情况,为临床儿童低骨密度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在本院儿保门诊,随机抽取己排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的0-7岁儿童1525名,用超声骨密度仪测胫骨中段骨密度,根据同年龄、同性别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成正常、轻度骨强度不足、中度骨强度不足、重度骨强度不足。结果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女童(36.70%)高于男婴(28.89%);不同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分别是:0-6个月组67.36%,6-12个月组36.17%,12-36个月组7.76%,>36个月20.57%,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岁以内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较高,其中以0-6个月龄为高发年龄,提示出生前一年,尤其是前6个月是儿童防治骨密度降低的关键期。

【关键词】儿童超声骨密度

骨质疏松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特征是低密度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从而造成骨脆性以及对骨折的易感性增加。其后果见于老年,但却是一种儿科疾病,可能始于儿童期。儿童和青年期骨骼的正常发育对一生骨骼的健康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骨骼发育不良可导致年长后的易骨折、骨骼退化和骨质疏松症,儿童时期的骨密度能否得到持续增长是影响成年骨密度峰值的关键因素。儿童期骨发育不良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为了达到最理想的骨强度峰值,了解儿童期骨强度的生长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意义。我们收集了2011年来我院儿保门诊体检的1525列儿童的骨密度值,现分析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0-10岁儿童1525人,其中男841名,女684名。共分4组,0-6个月383人,6-12个月282人,12~36个月335人,>36个月525人。

1.2方法骨强度测定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OmnisenseTM7000P型定量超声骨强度仪,按标准操作方法由专人进行骨强度测量,测量部位为左侧胫骨中段或桡骨近腕部三分之一段,得到胫骨或桡骨超声波传播速率(SOS),并以该公司提供的亚洲儿童数据库中相应月龄儿童SOS值相比较,得到标准差(Z值),Z>0,百分比50%以上为正常;0>Z>-1,百分比25%-50%为骨强度偏低;-1>Z>-1.5,百分比10%-25%为轻度骨强度不足;-1.5>Z>-2,百分比3%-10%为中度骨强度不足;Z<-2,百分比<3%为严重骨强度不足。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在EXCEL软件下建立数据库,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情况骨强度不足随年龄增大发生率渐降低,以6个月内婴儿发生率最高,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8.94,P<0.001)。见表1。

表1各年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例,%)

年龄组例数正常偏低轻度中度重度

0-6个月38349(12.8)76(19.8)101(26.4)65(17.0)92(24.0)

6-12个月282104(36.9)76(27.0)63(22.3)20(7.1)19(6.7)

12-36个月335251(74.9)58(17.3)19(5.7)6(1.8)1(0.3)

>36个月525321(61.1)96(18.3)62(11.8)24(4.6)22(4.2)

χ2=298.94,P<0.001

2.2不同性别间骨强度不足发生率比较女童骨强度不足发生率高于男童,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3.18,P<0.01)。见表2。

表2不同性别间骨强度不足检出率比较(例,%)

性别正常偏低轻度中度重度

男431(51.25)167(19.86)136(16.17)64(7.61)43(5.11)

女294(42.98)139(20.32)109(15.94)51(7.46)91(13.3)

χ2=23.1876,P<0.01

3讨论

使用Sunlight公司的OmnisenseTM7000P骨密度测定仪超声检查,是非创伤性无辐射测量方法。该方法由于安全、方便、易行等优点得到广大家长的接受。该仪器己得到美国FDA的认可,并证明与“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的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测定人体骨骼矿物质密度(BMD)水平的指标之一。

本资料显示:骨强度SOS值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趋势;6个月之内的婴儿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达67.36%,是骨强度不足发病高峰期,这可能与在母体内骨矿累积不足以及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晒太阳少以及此阶段婴儿生长速度过快有关;此后随年龄增长骨矿化不全检出率逐渐降低,而3岁至学龄前阶段,骨强度不足检出率又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入托后户外活动相对较少,家长又往往忽视维生素D的补充,骨矿物质表现相对不足有关。因此,1岁之内的婴儿是防治骨强度不足的主要人群,生后6个月内是防治骨强度降低的关键期,3岁至学龄前阶段值得密切关注。通过结合超声骨密度检查,可以指导家长合理补充维生素D,科学喂养,调整膳食结构以及保持适量运动和充足的日晒,促进家长认识到其对提高儿童的骨营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扭转人们观念中片面补钙的误区,使儿童得到真正科学、安全、有效的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