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杨春桥

慈利县中医院湖南张家界4272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各50例,西药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中西药组加用芪珠方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是66.0%,中西药组是88.0%,中西药组高于西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中西药组治疗后的TBIL、ALT、AST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0%,中西药组是4.0%,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行。

【关键词】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历史较为悠久,在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缓解症状等方面也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选出本科室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详细结果进行如下总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出本科室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都经临床检查证实,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分型标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疸、低蛋白血症、食道静脉曲张、腹水等症状[2]。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各50例。西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6岁,平均(40.2±3.8)岁;病程6~12年,平均(8.3±1.6)年;慢性乙型肝炎35例,肝硬化15例。中西药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2~65岁,平均(40.5±3.9)岁;病程6~12年,平均(8.2±1.7)年;慢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14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西药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中西药组加用芪珠方治疗。(1)恩替卡韦治疗方法:口服恩替卡韦片(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37),0.5mg/次,1次/d,持续治疗1个月。(2)芪珠方治疗方法:药方成分有黄芪、叶下珠、白花蛇舌草、淫羊藿、苡米、太子参、白术、五味子、菟丝子、茵陈、五味子、丹参、虎杖、甘草,1剂/d,加水煎熬,取汁450ml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为①完全应答: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HBsAg、HBeAg、HBV-DNA都转阴;②部分应答: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HBeAg、HBV-DNA都转阴,HBsAg则为阳性;③无应答:未达①、②指标者;④持续应答:完全应答或部分应答者,在治疗后半年以上的疗效评价结果仍为完全应答或部分应答;⑤复发:疗程结束后的疗效评价结果为完全应答或部分应答,但疗程结束后6~12个月内出现谷丙转氨酶异常以及HBV-DNA转阳[3]。总有效率=(完全应答+部分应答+持续应答)/N。(2)对比两组的肝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3)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恶心、头痛、乏力。

1.4数据处理

运用SPSSl9.0系统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检验,P<0.05提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是66.0%,中西药组是88.0%,中西药组高于西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肝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中西药组治疗后的TBIL、ALT、AST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0.0%,中西药组是4.0%,中西药组低于西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病情恶化后会进展为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目前仍无根除治疗的方法,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损伤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抗病毒治疗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恩替卡韦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与HBV-DNA聚合酶的结合能力强,能从多个环节发挥对乙肝病毒的拮抗作用,甚至可抑制逆转录酶活性,但停药后易出现病毒载量增加,导致复发率较高[4]。

在中医领域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将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归属于“黄疸”、“胁痛”等范畴[5]。黄疸病患常出现身黄、目黄、尿黄等症状;胁痛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肋部疼痛、腹胀恶心等。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分类有八种,即①肝经火热型、毒邪炽盛型;②湿热壅盛型;③血热炽盛型;④毒热壅滞、肝气郁结型;⑤热毒夹瘀型;⑥疫毒留恋、气虚型;⑦热毒留恋、肝肾阴亏型;⑧疫毒久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疏肝益气、滋肾补脾为基本原则。

芪珠方的药方成分有黄芪、叶下珠、白花蛇舌草、淫羊藿、苡米、太子参、白术、五味子、菟丝子、茵陈、五味子、丹参、虎杖、甘草,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因此认为,中西药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

综上所述,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87-88.

[2]张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4):87-88.

[3]冯因克,刘亚敏,陈启龙.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9):28-31.

[4]张华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1):109-110.

[5]南克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6):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