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周志庆

周志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403-02

【摘要】本文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康复的含义、康复的条件、康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增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回归社会,达到康复状态。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康复护理干预

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我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15年以上的患者已占透析人群的10%左右。尽管血透疗法能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但病人不得不面对很多与治疗有关的压力以及血透的并发症和疾病本身带来的各种失调,这些都消极地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总体完好,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但要保证透析的治疗质量,还要注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康复并使其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标准仍有不同的认识,护士对康复内容正确的理解并做好其护理是透析患者早日康复的基础。本文就MHD患者康复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增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回归社会,达到康复状态。

1血液透析患者康复的含义

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应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的内容。医学(身体)康复:指患者不存在尿毒症状态及透析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状态。患者社会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可以如同正常人一样从事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心理、社会康复:是指通过良好的治疗使患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好,不存在疾病压力,并能消除依赖悲观的情绪,能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和社交活动,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职业康复:指透析患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具有与正常人相同的工作权利。

2康复的条件

2.l医疗保证患者患病后能得到及时、合理、充分的治疗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医疗保证。同时,医务人员积极热情的态度,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2家属的支持、理解和鼓励据临床观察,家庭的支持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得以长期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2.3经济基础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是一项长久或终身的治疗,血透费用是血透患者精神压力和透析不充分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年人,本来负担就较重,患病后身体虚弱,大多无法从事原工作,收入减少,履行义务出现困难,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就面临着生命危险。因此,对人生感到悲观,自责,认为自己无用,食欲、睡眠欠佳,有些患者便有厌世轻生的念头。近几年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也提高了患者的透析品质和生存质量。

3康复护理的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患者的态度要温和,应积极主动地为患者解决各种生活和疾病方面的疑难问题,不定时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护理人员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于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其次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的护患关系,只有这样患者才会敞开心扉以便于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3.2做好健康教育有文献报道,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顺利过渡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指导患者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与遵医行为,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自护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心态平静的目的,并请透析效果比较好的患者谈自己的体会,从心理上安抚患者,鼓励患者从患病的困境中走出来。另外,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配合。劝告家属要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要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让他们认为自己是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3.3加强心理护理

3.3.1应用首因效应取得患者信任良好的首因效应是我们护理此类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用稳重的步态,温和的语言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入院介绍,为其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主动与其交谈,鼓励患者说出心理话;各项操作正规,熟练,消除患者惧怕有痛性操作心理。随时解答病人的疑问,消除猜疑心理,为下一步实现治疗护理打下良好基础。

3.3.2音乐放松疗法音乐放松疗法能缓解紧张性焦虑、促进睡眠、减轻疼痛。樊丽梅等研究发现:音乐放松疗法可有效减轻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顺利过渡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其原因可能是当患者掌握了音乐放松疗法后,每当焦虑紧张时就能凭着对放松感觉的把握反射性地放松全身,有意识地控制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机体紧张水平,使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促进睡眠,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3.4促进身体康复训练尿毒症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及体力活动障碍,可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协调性差、耐力减退等,这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要加强尿毒症患者的身体康复训练。作为医护人员首先要加强运动疗法的健康教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躯体功能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文献报道,血透过程中进行运动可显著提高透析的充分性,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似。应鼓励患者依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科学性、循序渐进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训练。如:进行行走、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打太极拳、散步、保健体操等有氧运动。在康复运动中加强监护,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运动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排汗,增加食欲,放松精神,保持心情舒畅,长期坚持可以逐渐增加机体的耐力,使心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此外,还可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提高透析效果、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等,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透析患者实现社会回归的必由之路。

3.5透析护理进行身体康复训练首先要保证透析质量,而医疗技术是患者透析质量提高的基础,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按照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血液净化中心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和穿刺水平。密切观察透析机的运转情况,及时分析原因解除各种报警,避免患者因担心机器的性能和报警声而使患者烦躁,影响透析质量。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透析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6营养管理MHD患者营养不良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合并症和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血液透析过程营养成分的丢失、患者饮食不当,导致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均可导致营养不良。营养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饮食治疗使饮食摄入既满足患者营养需要,而又不超出其排泄能力。科学合理的饮食宣教,使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学会进行自我调节,包括控制水钠的摄入量。限制高钾、高磷饮食;强调优质蛋白的摄入,保证能量供给,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估,干体重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可靠的营养评定指标之一,干体重下降标志着营养状况下降。

3.7血管通路的自我维护和护理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需条件,也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管通路建立好坏直接影响患者透析效果,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如何保护好血管通路是患者和透析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教会患者每天检查内瘘血管的震颤或搏动,避免在造瘘侧肢体受压、测血压、输液、静脉注射、抽血等;透析后注意观察针眼是否有渗血情况,透析当日穿刺部位不要接触到水,次日后可用热毛巾湿敷有利于活血化淤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寿命。保持内瘘侧手臂的皮肤清洁,有瘘的肢体要注意适当活动,避免血流减慢后血栓形成,有动脉瘤者,应采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3.8加强职业康复护理尿毒症患者通过充分透析,合理的药物使用及身体锻炼的介入,已达到身心康复,我们应鼓励患者重新回到工作中,尤其是年轻的血液透析患者。因为工作可减轻患者郁闷、沮丧的心情及消除与社会的隔离;增加收入,减轻医疗负担;同时能增强自信心及肯定自我价值,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要为患者重新工作创造各种条件,如合适的透析排班、争取相关政策的保护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只有这样患者才能真正地回归社会。

3.9阶段性评估评估是成功的康复护理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包括目标评估、实施评估和效果评估三部分。在此,主要讲效果评估,可采用肾脏病康复自我评估系统来评估,包括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估两种,近期疗效包括患者的行为及生存质量,其相关因素有:(1)治疗护理方案的依从性;(2)自我护理情况;(3)体力活动情况;(4)机体功能状态;(5)精神及情感的健康状况。远期疗效的评估包括:(1)患者生存率及生活满意度;(2)独立生活能力;(3)工作能力情况;(4)医疗费用情况。根据评估的结果,判断患者的康复程度,找出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修订康复护理计划。

4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医保政策的普及,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目的已不再是延续生命,他们需要活得更有意义并且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这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重视血液透析的技术操作,也应重视患者康复方面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多关爱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做好持续系统的健康教育,积极进行健康干预,广泛宣传和进行血液透析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患者知识水平,积极动员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参加适当的运动及社会活动乃至恢复工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沈强.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1.

[2]颜巧元,社区康复护理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