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研究

苏兵

苏兵

(岳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广安638300)

【摘要】目的:探析抗结核药物诱发的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5~54岁为对照组,17~59岁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抗结核治疗,比较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该正确运用抗结核药物,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结核;毒副反应;化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065-02

StudyonthetoxicandsideeffectscausedbyantituberculosisdrugsSuBing.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ofYuechiCounty,SichuanProvince,Guang'an638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ofanti-tuberculosisdruginducedadversereaction.MethodsChoose400casesofourhospitalforTB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itcanbepidedintotwogroupsaccordingtoage,including15~54,asthecontrolgroup,55to76yearsastheobservationgroup,twogroupsofanti-tuberculosistreatment,comparedtwogroupsof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Results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of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Clinicalshouldcorrectuseofanti-tbdrugs,reduce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

【Keywords】Tuberculosis;Adversereaction;Chemotherapydrugs

结核病主要指的是因为结核分歧杆菌诱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比较常见的是肺结核,临床表现以消瘦、低热、乏力以及盗汗等症状为主,由于该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不仅威胁患者健康,还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当前临床上在治疗结核病时,有多种多样的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利福平、比嗪酰胺以及异烟肼等,虽然疗效显著,但是容易产生诸多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此,本文对抗结核药物诱发的毒副反应进行了研究,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确诊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5~54岁为对照组,17~59岁为观察组。对照组的300例患者中,112例为男性,88例为女性,年龄15~54岁,平均年龄为(34.5±15.9)岁;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62例为男性,38例为女性,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为(37.2±16.3)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胃肠道、肾、肝病史。两组的病程、病情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运用短程抗结核治疗方案:(1)初治涂阳化疗方案。750mg乙胺丁醇+450mg利福平+比嗪酰胺1250mg+300mg异烟肼,1次/d,连续治疗60d,然后改为300mg异烟肼+450mg利福平,1次/d,连续治疗4个月;(2)复治涂阳化疗方案。1250比嗪酰胺+450mg利福平+750mg乙胺丁醇+300mg异烟肼,再运用750mg链霉素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1次/d,连续治疗2个月,然后改为750mg乙胺丁醇+300mg异烟肼+450mg利福平,1次/d,连续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肝功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听觉损害、关节损害、末梢神经炎以及视力模糊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毒副反应,应该立刻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认真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的400例结核病患者中,共144例患者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6%,其中观察组80例,占20.0%;而对照组64例,占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毒副反应分布情况

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80例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80%,其中47例为胃肠道反应,占58.75%;10例为过敏反应,占12.5%;7例为关节损害,占8.75%;5例为肝功能损害,占6.25%;4例为视力模糊,占5.0%;4例为听觉损害,占5.0%;3例为末梢神经炎,占3.75%。

对照组的300例患者中,64例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1.33%,其中38例为胃肠道反应,占59.375%;11例为过敏反应,占17.19%;6例为关节损害,占9.38%;5例为肝功能损害,占7.81%;3例为视力模糊,占4.69%;2例为听觉损害,占3.13%,1例为末梢神经炎,占1.56%。

3.讨论

临床上运用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毒副反应,增加身体不适感,一些患者因此中断治疗或者不按照医嘱服药,不仅容易出现慢性传染源,而且还增加了出现复治耐药的风险,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毒副反应是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2]。通常情况下,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包括功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听觉损害、关节损害、末梢神经炎以及视力模糊等,其中胃肠道反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毒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59.03%,在诸多毒副反应中居于第一,其次为过敏反应,占14.58%;关节损害,占9.03%。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说明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还与年龄有关。有研究表明,在抗结核治疗中,强化期比较容易发生毒副反应,大部分结核病患者用药7d内出现不良反应,通常持续120min左右,随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对于药物毒副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将患者的体重和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在不对疗效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将药物用量适当减少,并且给予抗酸药品、吗丁啉以及胃复安等药物辅助治疗[3]。由于一些患者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保肝治疗;由于一些患者出现了听觉损害,应该给予复方丹参、维生素B、硫酸锌以及烟酸等药物辅助治疗。过敏反应作为一种变态反应,容易诱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出现了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以及高热等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刻停药,并给予补液、糖皮质激素以及肾上腺素等药物辅助治疗[4]。同时,比嗪酰胺是造成关节损害的一个主要药品,发生毒副反应后,患者会出现功能障碍或者关节痛等症状,应该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饮食尽量清淡,缓解症状。

当前临床上在预防和处理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用药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史和过敏史,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存在癫痫家族史和精神病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异烟肼;(2)治疗前,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乙肝全套以及尿常规等进行检查,并且用药期间,定期对患者的器官功能进行检查。比如,运用异烟肼和利福平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注意监测肝功能;运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对患者的肾功能和听力进行检查;(3)对于肝肾疾病患者,应该减少药物用量;对于营养不良、儿童以及老年人等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强用药监测,尤其是儿童、哺乳妇女以及孕妇,应该谨慎用药[5]。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并且用药期间加强监测,从而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燕琴.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附7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全国抗结核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1:1.

[2]曲静华,梁新峰.抗结核药物引起的67例毒副反应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38.

[3]刘岱.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齐鲁药事,2012,03:179-180.

[4]曾丽翔,吴丽珊,王冬敏,李亚发.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08:974-976.

[5]张艳玲,许琳,王芸,刘宣平,陈留萍,蒋晓燕.云南省抗结核药物毒副反应调查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9,12:1678-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