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考试怎样才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面对考试怎样才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程润霞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测手段,更是学生学的成效的表现。但是不少学生一旦面对这一特殊氛围,便会失去正常表现,时时晕招频出,甚至出现思维短路、晕场等行为,从而影响这一手段应用检测功能的发挥。尤其是目前高考的背景下,要想顺利的通过这一全国性选择考试,及时、准确减少非智力失分尤为重要。

一.影响学生正常发挥的常见非智力因素

1.过度紧张

有些同学平时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学习,但一遇考试就浑身冒汗、异常紧张、不停的担心自己学会的掌握的知识是否考到,一旦看到熟悉的知识点便会兴奋过度,高度亢奋到思维混乱,仿佛范进中举一般;或一眼看到自己无从下手的题目类型,便沮丧、痛苦、忧虑,把自己带到冰冷的谷底;其结果是会答的不全,不会的干瞪眼,全然忘记了平时的基础知识的运用,失去了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或是考试中遇到竟想不到的问题,于是就心烦意乱,认定自己运气机遇不好,从气势上便失去了斗志。

2.审题失分

有这么一些同学,智商较高,也肯吃苦,但平日里就是马马虎虎。他们在考试中拿到试题之后,浏览试卷更是一目十行,不去关注问题问的方向,不注意揣摩题目的主干内容,而且凭自己的感觉去答题。譬如在一次地理考试中,考察地中海的植被类型,正确答案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有一学生则很有经验很自信的写下这样的答案:地中海气候,甚至在后来评讲试卷时,还振振有词的质疑老师:“我怎么错了,岂有此理嘛!”

3.思维失分

还有些同学,日常学习也非常注意知识的积累,老师讲到的重耐点内容也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但应变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培养,没有形成发散的思维,不会举一反之,老师讲到的我考得出来,老师没讲到的就只好对不起了。面对灵活多样的试题,茫茫而不知所然,甚至由此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除此之外,书写潦草,卷而不整洁,不按时要求答题等非智力因素也会造成失分。那么面对考试怎样才能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干扰呢?

二.调整心态,夯实基础,科学操作,加强思维训练,尽量避免不必要失分

1.不怯场,将心态调整到最好

考试中要充满斗志,忌怯场、树信心是成功的法宝之一。学习的平静坦然之心去迎接考试,认定考试不过是检验平时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考得好,多给自己鼓励。万一考到了自己知识上的盲区,那也是好事呀!考试后,可以专门就这样的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反复推敲,直到最后的完全掌握,要知道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不会中一直到会的呀!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拿得起放得下”,也就会不知不觉的克服了过度紧张这一干扰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了。

其次,要有意识的在平时就培养自己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考试中如果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教室周围嘈杂、难题的困扰题型新颖、问题刁钻)都很正常,只有学会了不变应万变,才可以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当然,考试中要灵活运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讲求先易后难,这样既可以赢得时间,抓住基础分,更可做到避免困难而丧失信心,“从一而终”绝非考场中的最佳选择。

2.耐心审题,谨小慎微

考试中解题,组织答案一定要细心,关键字眼,中心思想要抓住,运算过程要谨慎,切粗心审题出错;如果性格中有马虎大意的弱点,平时就要多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训练伊始力求逐字逐句阅读,随着耐心的逐步培养再渐次提高速度,最后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弄清命题真正意图,从而有效组织问题的解决方法。

考试无论大小,只要坐进考场就要学会坚持,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时间就是胜利,珍惜了一分钟,就有可能减少一分甚至几分的失误;答完卷后,要认真检查,反复核对,恪守“不到最后一分钟决不停笔”的良训。

3.重基础,加强思维训练,拓宽思维渠道

首先,对基础知识给予特别的重视,我们现有的知识都由基础知识构成;无论考题如何变化,都由基础知识演变而来,学会了基础知识,就不会产生解题困难,实际解题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时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和与同学讨论共同提高的习惯,特别是后者,因为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既消化吸收了基础内容,又掌握了较难理解的部分,还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获得新的方法、.技巧,不知不觉中拓宽着自己的思维渠道,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

当然还要精做练习,努力培养学习中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优秀源于良好的习惯!”要在学习这项“苦差事”中取得成绩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智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谨慎的学习态度等等,在排除了非智力因素干扰之后,你也就向成功更靠近了一步;豁达开阔的你会发现学习中的“别有洞天”,从此便“乐不思蜀”了,在学习中体味的是别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