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议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谷守花

谷守花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下洼镇中心小学256800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是师生在双向信息交流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课堂提问对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提问优化

课堂设问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而启发学生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在一堂课的新旧过渡、分析讨论、课堂练习与总结谈话等活动中,都应该有教师的提问。但是目前,课堂提问现状并不乐观,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思维发展受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拟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及课堂有效提问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教师的提问对象要注意普遍性,比较简单的应尽量让中、下学生回答,较难的也可让中等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

2.优化问题设计,重难突出,难易恰当,要有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考试要求,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善于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往往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适当的问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又要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也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摸得着”。

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系列小台阶的问题做铺垫。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3.挖掘教材,联系实际,通过多媒体帮忙设计问题,增强趣味性。教师应该结合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提取数学对象和数学模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堂中,可以用趣味的数学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坐井观天的那只青蛙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井深九尺,一次只能蹦三尺高,这样青蛙要蹦几次才能出去呢?

4.提问方式多样性,但要有启发性。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回顾概念式”、“设疑式”、“逗趣式”等。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方式,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5.教师应提供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提问的目的在于点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举手,不因对错而顾虑。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简单扼要的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应精练扼要、言简意赅,既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也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要害”,带全局。这样的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趣味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情境问题。要做到具有启发式的巧妙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

3.难易适中的原则。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把握住了“度”,所提问题才能有效。学生应通过努力才可以解决这种提问。

三、基于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1.有效提问必须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要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时候;怎样发问?可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要优、中、差面面俱到。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成长。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下,在教学方面,由于以前缺少经验,一些教学活动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作为数学教师,要以学者的姿态面对教学,密切关注新课程的动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做到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积极地致力于教科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来参与课题研究。

学生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自问的习惯,学会通过已知问题的条件产生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一位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名研究者、探索者。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新课改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