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

龚巧梅

(山西大学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的48名临床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包括开展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专项检查、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的目标、提出改进措施;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后2个月的洗手执行率和洗手合格率。结果:经χ2检验,持续质量改进后2个月的洗手执行率、洗手合格率均显著大于持续质量改进前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对于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71-01

在诸多的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较低密切相关,临床医务人员的手作为传播病原体的重要媒介[1]。同时,洗手作为解决临床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上,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较差,导致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持续质量改进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对于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洗手执行率和洗手合格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的48名临床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师14名、护士30例、从事临床工作的工勤人员4名。

1.2研究方法

在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包括开展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专项检查,了解临床医务人员的基础信息、从事何种临床操作、有无进行手卫生、手卫生方法是否正确、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对于手卫生方法不正确的临床医务人员,现场给予指导纠正;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由科室的业务骨干组成,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这一进行讨论;分析存在问题,具体如下:医院的手卫生管理水平较低,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不强,工作量较大、手卫生设施不够完善等;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的目标,确定洗手执行率大于60%,洗手合格率大于65%;提出改进措施,具体如下: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各科室领导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责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合理调配临床医务人员,使临床医务人员数量与工作量相匹配;增加手卫生设施,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及实际情况,对各病区增设洗手池;督促执行情况,由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成员监督、落实手卫生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后2个月的洗手执行率和洗手合格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χ2检验,持续质量改进后2个月的洗手执行率、洗手合格率均显著大于持续质量改进前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强调持续、全面的质量管理,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和终末质量。在本研究中,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旨在强化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与责任感,改善手卫生,整体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2]。既往研究指出,在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包括开展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专项检查、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小组、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持续质量改进的目标、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充分解决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洗手执行率和洗手合格率具有积极作用[3,4]。同时,在提出改进措施中,包括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合理调配临床医务人员、增加手卫生设施、督促执行情况,亦可有效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由本研究表1可知,经χ2检验,持续质量改进后2个月的洗手执行率、洗手合格率均显著大于持续质量改进前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对于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应莲琴,谢清华,褚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2-1844.

[2]英若兰.手卫生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和依从性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7):726-728.

[3]金丽君,刘虹.持续质量改进在医护人员手卫生落实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7-318.

[4]钱华飞.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感染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5):595-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