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流派的继承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1

豫剧流派的继承与创新

宋建华

宋建华(许昌市豫剧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

流派是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艺术发展的标志。艺术流派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时代在变化,人们对艺术的要求随之而变化,以豫剧为例,她是在积累汉剧、二簧、梆子等许多剧种经验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之后随着时代的前进,豫剧流派也不断的发展壮大。

经历了多年的豫剧演出生涯,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学流派不能学死,而要努力学活。当年我戏校毕业,初登舞台,常香玉老师是我很崇拜的老师,她使豫剧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常派艺术。我当时就努力学习常派,从常老师身上掌握了常派艺术的一些特点,之后因我嗓音宽厚洪亮,音域高、中、低音俱全,能上能下,一些专家老师就根据我的特点,建议我专攻老旦、小生、青衣,我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努力向马金凤、崔兰田、桑振君等名家学习。

后来,我因工作调动来到了许昌市豫剧团。来团后,我大多饰演老旦、小生、青衣角色,如在《玉桃恨》中我饰演老年妇女五婶;《五女兴唐》中饰演李怀玉;在现代戏《朝阳沟》中饰演栓保娘;在《我爱我爹》中饰演秀娟(该剧参加“大涧杯”许昌市第四届戏剧大赛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后来剧团要复排《倒霉大叔的婚事》这一明剧,团领导要我饰演魏淑兰这一角色。我当时心中压力很大,饰演这一角色谈何容易,当年汤玉英老师就是由此而一举成名的,她饰演的魏淑兰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我担心演砸了,因此很为难。但领导坚持要我演这个角色,并一再鼓励我,相信我能演好,把这根大梁挑起来,我就大着胆子,硬着头皮把这个戏接了下来。在饰演魏淑兰这个角色时,我并不一味模仿汤玉英老师的一招一式,而是吸取了汤老师的长处,结合我自身的特点,在唱法上首先强调韵浓、板稳、字清、气匀、腔准、情真,找出每段唱腔的重点,该剧再次公演后,我饰演的角色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都夸我是一个新的“魏淑兰”。许多艺术家老师们和观众都说我在表演上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没有一味模仿汤老师。

总之,从我近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继承与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艺术有它自己的规矩,也就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前辈们不断的学习,总结,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其中的精华,我们必须继承。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在继承中被缚住手脚,而要边继承边创新。

创新流派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记得常香玉老师原来演《拷红》、《白蛇传》、《大祭桩》,后来演《花木兰》成了大名。她戏路宽,能文能武,才能不断地实践,积累中创造了常派艺术。马金凤老师家学渊源,《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是她的拿手好戏,都是豫剧,表演风格不相同。很多徒弟向她师傅学习,大部分继承了他师父的艺术,但又吸收了别的名家的表演,使这出戏变成他独有的拿手戏。汤玉英老师也是如此,她既有深厚的古装戏的艺术经验,又把现代戏中年妇女角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老师都有前辈大师的东西,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创出了各自的流派艺术。同样是一出戏,他们各有不同的演唱,不同的处理。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的艺术的同时,结合个人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创造艺术的同时,结合个人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创造新戏、新艺术。这些前辈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学得多,看得多,实践的也多,积累的更多。除了这“四个多”,还要积极提高文学、音乐、美学等各方面的修养,戏曲是综合艺术,要创造新流派,必须要有多方面的基本功。

无论是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的方针,正是为促进艺术发展而提出的。艺术要进一步繁荣,我认为不仅要继承原有的优秀流派,而且还要通力发展,创造更多的新流派,使我们的戏曲艺术昌盛绵长,作为戏曲领域的一个无名小辈,我决心沿着前辈大师们的足迹,努力为发展豫剧的新流派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