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金秀珍

金秀珍(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8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系近几年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在的问题,利用我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不断摸索《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我系儿科护理教学水平,以更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1-0640-02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临床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家长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高,人们对儿科护士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小儿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儿科护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儿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知识掌握不足:1.1在日常儿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教学重心更多是偏向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因为儿科护理知识相对复杂和生疏,学生年龄偏小,大多为15-16岁,理解能力偏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较差。

1.2又因在我国传统教育习惯的长期影响下,学生更多的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尤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准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惰性和依赖的特性。此现象在我院学生中较为普遍,加之日常的学习负担重,记忆量大等原因,很多学生陷入了死记硬背、难背易忘的怪圈中,不但不能很好的记忆复杂的专业知识,更无法做到灵活运用和指导实践。这些都直接导致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

2.缺乏临床实践与关爱实践是体验的源泉也是理解关爱知识,内化关爱观念的条件,各种实践的关爱行为都可以有效的构建关爱品质,提高关爱能力[1]分析现今的家庭组成状况和家庭模式“4-2-1”即“四个老人、两个青年人、一个孩子”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长辈对儿童过于重视和溺爱的情况。正是因为儿童受重视度和关键性的提大大地减少了我校学生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的机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因儿童家长的担忧和质疑,我校的护理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也导致了护理专业的学生护理经验的缺乏。

3.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缺乏对工作责任心的教育是现今我国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儿科护理这个更加需要耐心、细致工作的专业,责任心的缺乏是更加严重的隐患。但在实际儿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传统护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全程讲授,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儿科护理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对儿科护理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与实践,4.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任务和角色的改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4.1小讲课小讲课是儿科护理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一些难度适中,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作为小讲课的内容。比如,不同年龄的小儿护理的技巧,教师拟定小讲课内容的教学提纲,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并在讲课前至少1周通知学生,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时间准备。

小讲课每次课安排3个学时,每个学习小组每次课选出的主讲教师,以教师的身份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主题讲解,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对其讲课内容做出补充,通过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升小讲课的效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在其讲授结束以后,提出主题范围内的质疑,由讲课的教师来予以回答。教师通过1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讲课状态、效果、优缺点、重难点把握情况等进行点和总结,更好的提升讲课学生和其他同学对所讲的内容理解与把握。

4.2案例教学法课前教师可围绕新课内容,通过一个案例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对整个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课采取分组讨论法,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并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完成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后可将案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讲相似的案例放在一起,学生讨论其异同点,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相似案例的鉴别能力,如急性肾炎与肾炎性肾病,高热惊厥与中毒性脑病;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完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图片的形式连同病例展示给学生。如:腹泻患儿脱水,可以通过幻灯片将病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患儿脱水的程度和脱水的性质有感性的认识;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和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时要抓住关键性本质问题,进行明确的归纳,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补充纠正,共同给出解决的方法。

4.34问题学习法“PBL”教学模式自从1986年引入我国以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在我国多个学校、多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起到了较突出的作用。以及基于问题教学法发展而来的团队学习法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上与学习建立起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4.4应用“情景教学”新方法:情景教学是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有效处理患者健康问题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3]新形势下医疗环境的复杂和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得护理专业的学生无法得到护理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儿科这样的敏感科室,更加缺失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学校建立儿科模拟病房,收集典型病例,由教师带领学生模拟临床护理情景,并结合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让学生们更加真切地感受护理工作和学习临床护理技能,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院对护理学生的培养应着重地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学等课程的开展,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患儿及家长心理的体谅和把握,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交流沟通的技巧,努力营造和谐而高效的护患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促进护理学生工作责任心的建立,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行,成为一名认真负责、值得信赖的护理工作者。

6.总结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小讲课、情景教学等是切实可行的,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应用这些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发展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把握能力等发展的机会较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比如,通过小讲课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讲课仪态、肢体语言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逻辑的表达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学习的自控力,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处境,加强其对疾病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些方法值得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施推广。以期完善我校的儿科护理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儿科护理工作者因此,为这些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1]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育实践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9-115[2]中国护理教育发展目标与策略http://www.nursing.net.cn/20060106/cz579591.htm[3]郝玉梅,郝玉芝.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探析[j]家庭护士,2006,4(10B);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