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不积极参与语文课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浅析学生不积极参与语文课堂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赵敏

赵敏

摘要:语文课一直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成绩进步缓慢的一门课程,因此,对语文课丧失信心、丧失学习兴趣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语文教师不能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予理睬。相反,我们应积极地分析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而本文主要从此角度出发,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不积极参与课堂;原因;解决办法

语文课程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起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可是在许多时候,教师有放弃“话语霸权”的愿望,而学生却缺乏参与教学的热情。常常是启而不发、放而不活、课堂上死气沉沉。教师许多完美的教学设计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成为空谈。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放不开呢?是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是学生语文基础太差?都不是。那些一言不发的孩子中也不乏“优等生”,考试、作文常保持“优秀”,而绝大部分学生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观念未改变。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一种惰性,总以为上课是教师的事,参与是个别好学生的事,学习只是要考出好成绩;其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心理障碍,有的学生信心不足,因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有意义,担心造成笑柄,特别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由于经历了较多的挫折,自卑感强,自然不敢轻易表述;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羞于在公共场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主动表白;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求知需要,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心理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许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课外书看得少,智力背景不丰富,上课时只能就书读书、思维不活跃、无法让想象展开翅膀、受知识水平的禁锢而活不起来、放不开去。

所以,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进行,都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爱心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成绩、性别、出身等因素而产生亲疏和偏向。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意识到“我能行”,使他们信心倍增地参与课堂讨论,千万不能动不动就说学生笨,给他们扣上“差生”、“弱智”的帽子,使其丧失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要求发言时,教师要真诚地说一声请;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面带笑容、投以信任的目光、全神贯注地聆听;当学生发言正确时,教师要点头赞许;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要带头鼓掌。同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吝惜“好”、“真好”等一类的赞美词。发言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后进生有表现的机会,不压抑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从而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二、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逐渐相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正是这种独特性蕴含了创新意识。

当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对或错来判断,应重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坚持正面引导,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只要有益于发展创新能力,就应受到赏识和表扬。特别是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切不可因为学生的见解或提出的问题顶撞了你,打断了你的教学思路,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否定,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最能体现他的创新思想,教师如果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就等于扼杀了他创新思想的萌芽,那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让学生意识到你也是在发表个人的见解,在和他们进行商讨;意识到教学只是一种信息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表并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的权利。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美国心理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兴趣是学生学习时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外,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会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也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课前要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并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这样,为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探索、获得新知,体验生活的“大语文”。并且形成从自己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这样,就会增强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也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四、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做好衔接

学习只停留于查漏、补缺、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只有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贮存在头脑中,在进行“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活动时,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盲目思考,消除学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了以后就能积极地回答问题了。

五、重视评价,促进学生自我鞭策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认识与评判。通过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因而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形成对自己的鞭策。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得到思维及听说能力的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困生完成,并给予适度的表扬,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教师关注他,支持他不能回答问题时,可以给予暧昧的评语,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不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理想》一文的“开凿隧道”的教学中,笔者让一位学困生上黑板画出示意图,他胆怯地站起来、摇摇头。笔者亲切地说:“别着急,再读读课文,仔细地想一想。”他坐下去,感激地看了笔者一眼,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问题了。以后,他总是积极地举手回答笔者的问题。试想,如果笔者当时说:“不会、坐下,”或“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无疑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样他学习就更无兴趣了。教师要善于发现其点滴进步,让他们在鼓励中体会到强烈的爱、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总之,课堂上死气沉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习惯了、适应了这种死气沉沉,安于现状。所以,我们要寻找学生在课堂上放不开的原因,对症下药,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用心中的热情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实效。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华隆中学

邮政编码:532800